8月15日,全国生态日广东省宣传活动在珠海横琴举行。活动为广东省第一批碳达峰碳中和试点集中授牌。广东省第一批碳达峰碳中和试点共计48个,分为城市试点(7个)、乡村试点(2个)、社区试点(2个)、公共机构试点(10个)、园区试点(10个)、企业(项目)试点(17个)六大类。上述试点名单于2023年10月公布。
“双碳”战略目标下甲烷管控与减排主题论坛8月9日在安徽合肥举办。其间,专家们围绕大规模地下燃气管网甲烷隐蔽泄漏监测、复杂地质储层煤层甲烷高效开发、中国煤炭开发中的碳排放模型、煤炭甲烷自愿减排方法学、澳大利亚煤炭行业甲烷排放、加拿大油气行业甲烷排放、甲烷减排的高质化利用实践以及基于遥感大数据与AI的甲烷排放源数据技术等主题开展学术交流与研讨,分享甲烷监测、管控和减排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成果、新经验,共商甲烷管控与减排发展创新路径。
当前,我国完成应对气候变化承诺目标任务艰巨,亟需超前谋划碳排放总量控制。虽然从“十二五”时期开始,我国就把碳排放强度作为约束性指标,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并提前实现2020年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下降40%—45%的承诺,但我国碳排放总量仍居高不下,实现2030年和2035年目标任务的形势依然严峻。在能耗双控和碳排放强度控制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碳排放总量控制,是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一项重要制度创新。
以产品碳足迹管理推动“双碳”目标实现,是当前推动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途径。产品碳足迹是指产品在其全生命周期内所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包括原材料的开采、制造、运输、分销、使用到最终废弃阶段,是衡量产品环境影响的重要指标。
日前,云南省生态环境厅、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财政厅、省交通运输厅等五部门联合印发《云南省水泥行业超低排放改造计划》《云南省焦化行业超低排放改造计划》(以下简称《改造计划》),旨在推动全省水泥和焦化行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助力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
记者5日从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以下简称“空天院”)获悉,基于风云3D极轨气象卫星火点监测数据,空天院科研团队量化了全球生物质燃烧碳排放,成功建立了日尺度高分辨率生物质燃烧碳排放清单数据集。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地球科学顶级期刊《地球系统科学数据》。
我国是全球最大钢铁生产国和消费国。“双碳”背景下,钢铁业绿色低碳发展备受关注。近日,钢铁行业低碳工作推进委员会2024年年会暨钢铁工业绿色低碳发展研讨会在山东日照举办。本次会议更新了中国钢铁工业低碳技术路线图,钢铁低碳服务平台同期发布。
为积极响应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深化能源电力行业的低碳转型实践,《基于当前碳市场背景下能源电力央企碳资产与碳金融管理实践研究》(简称《报告》)近日正式发布。业内人士表示,此次发布标志着行业对碳市场、碳资产与碳金融主题研究进一步丰富,也为中国能源电力央企的涉碳管理与实践提供科学指导与决策支持。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首次对全球灌溉农业能源消耗和碳排放进行全面研究。结果显示,全球每年因灌溉需要消耗1896PJ(1PJ约为10的15次方焦耳)能源,排放216MtCO₂(MtCO₂为百万吨二氧化碳),相当于农业生产要素总能源投入和碳排放的约15%,或单位面积农业生产要素能源投入和碳排放的约30%。全球主要农业灌溉国对灌溉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贡献达70%,其中约90%的灌溉能源消耗和碳排放贡献于地下水的抽取。
21日,记者从南京农业大学获悉,在日前召开的中国-东盟榴莲产业研讨会上,颁发了全国首批榴莲碳足迹标识认证证书。这标志榴莲种植业首次公开透明地展示了碳排放数据,榴莲产业正式迈上绿色低碳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