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双碳”和绿色发展背景下,银行和理财公司积极贯彻创新绿色金融服务,发售ESG(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主题产品助力“双碳”目标实现,发行数量逐年增长。
中国气候联合参与平台(CCEI)由北京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和中国责任投资论坛(China SIF)联合24家大型机构投资者共同发起,覆盖本地的公募基金、保险资管、银行理财、私募基金以及部分国际资管机构。截止启动日,CCEI平台创始成员单位所代表的资产规模超过四十万亿元人民币。
我国金融改革正向“绿”而行、加快扩容。继首批国家级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在浙江、江西、广东、贵州、新疆五省(区)的8个城市(新区)落地之后,我国又陆续在甘肃兰州、重庆市开启绿色金融改革。
随着绿色发展理念的深入和市场需求的增加,我国绿色债券发行持续升温。Wind最新数据显示,截至记者发稿,今年以来我国共发行348只共计5866.8亿元的绿色债券,较去年同期5762.4亿元的市场规模,在融资规模上增长1.8%,净增加104.40亿元。
新华碳科技指数以“科技创新”为主线,重点关注“过程降碳”及“末端治理”,依托碳中和产业链,选择具备良好发展前景和发展潜力的绿色低碳科技上市企业形成样本空间。数据显示,自指数基期2019年3月8日至2023年5月30日,该指数累计收益为134.03%,年化收益率为23.17%,高于市场基准指数。
今年以来,银行机构发行绿色金融债券的热情不减。近日,有多家银行宣布将发行新一期绿色金融债券。记者根据Wind数据统计发现,截至6月12日,今年以来商业银行发行绿色金融债券规模达2430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88.26%。除了积极发行绿色金融债券之外,绿色低碳产业也成为目前银行信贷投放的热点方向。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指出,中国要完成全球最高碳排放强度的降幅,用全球历史上最短的时间,实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这是一场广泛深刻的经济社会变革,意味着我国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等方方面面都必须发生深刻转变。其中,绿色金融将在平稳实现“3060”目标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当前金融支持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态势良好,诸如海上风电、光伏发电等清洁能源项目资金需求得到充分满足;同时,如恒丰银行等中小股份制银行还根据自身客群特点,通过债券承销、切入下沉市场等差异化策略,谋求绿色金融领域的良性发展。
根据中金公司去年发布的《碳中和经济学》相关研究成果,我国2060年实现碳中和有望带来累计139万亿元的投资需求。另据最新估算,2022年我国绿色投资规模达到2.6万亿元,未来5年可能累计增加16.3万亿元,绿色经济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复苏的重要引擎之一,是促进和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能。
近日,在人民银行南宁中心支行支持下,邮储银行广西分行在广西南宁落地全国首笔“碳减排支持工具+可持续发展挂钩+数字人民币贷款”场景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