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主席始终站在维护党、国家和人民利益的立场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承和发展了中华历代先贤的自然生态观及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自然辩证法,科学地、全面地、系统地、唯物地、辩证地阐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本质和意义,创立了系统的生态文明思想。我们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道路,以环境质量改善为核心,整体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美好格局。
一、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基本思想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分为马克思主义自然生态观和社会生态观,是坚持基本国策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道路的重要理论思想基础,其产生的现实根源是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带来的严重生态问题:泰晤士河遭受污染、伦敦天空烟雾弥漫,美索不达米亚平原荒芜等等。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实质是自然对人类的客观制约性以及人类对自然、对社会的主观能动性在实践基础上的人与自然的统一。首先,自然是人类产生、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前提,“人首先依赖于自然”(《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其次,人类在自然和社会面前并不是被动存在、无能为力的,人能够认识、掌握、利用自然和社会规律,以改造之,一方面,改造自然,“人也能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另一方面,形成科学思维,“人的思维的最本质的和最切近的基础,正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再一方面,影响社会,“渐渐学会认清我们的生产活动的间接的、比较远的社会影响,因而我们就有可能去支配和调节这种社会影响”(《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再次,人类通过实践逐渐摆脱自然的限制,并实现人与自然的真正统一,人类通过工业生产方式的发展增强了改造自然的能力,展现了人的本质力量,“能这样选择是人比动物优越的地方”(《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另外,可以依靠科学技术来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所谓废料,几乎在每一个产业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资本论》)。“化学工业提供了废物利用的最显著的例子。它不仅发现新的方法来利用本工业的废料,而且还利用其他工业的废料,例如把以前几乎毫无用处的煤焦油,变成苯胺燃料、茜红染料(茜素),近来甚至把它变成药品”(《资本论》)。最后,人类可以逐渐减少所受的自然限制,但永远也无法完全而彻底地摆脱自然限制。人既是自然又超越自然,人与自然的同质性决定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能性,人与自然的异质性决定了人与自然的矛盾性、对立性,甚至人类肆意破坏生态以及自然对人类产生报复,因此,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具有现实需要性。人与自然应当也能够和谐共处。
二、为什么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道路?
1.我们正迈向一个相对“满的世界”
生态经济学家Herman E. Daly和Joshua Farley认为熵定律对于经济活动过程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事实上,我们正迈向一个生态足迹“满的世界”。化石燃料有限,开发太阳能等石油替代品需要花费大量时间,目前的技术远未成熟,很难替代。矿物资源也变得越来越稀缺,如果我们把表土也看作一种矿物资源的话,那么情况似乎严重得多,WRI(World Resources Institute,2000)专家估计全球已有40%的农田严重退化,这一比例在有些地方高达75%。淡水资源的短缺是迫在眉睫的威胁之一,虽为可再生资源,但人类正在抽干河水,而且从畜水层攫水,取水速度超过水循环更新速度,许多气象学家认为最终结果是旱涝灾害频发,而全球性气候变化则导致更大的旱涝风险。约70%的水资源利用于农业,因此,缺水之前首先是饥饿和贫穷,L. Burke等(2000)研究认为到2025年左右,几乎全球人口的一半将生活在缺水区域。可再生资源不仅是经济活动过程的原料,而且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异常重要,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可能因原料的投入而遭到破坏。据WRI(World Resources Institute,2000)估计,贫困国家的森林覆盖率以每年14万平方千米的速度消减。B. Worm et al.(2006)认为生物多样性对于海洋生态系统及服务功能非常重要,如果持续失去海洋生物多样性,海洋鱼业可能在2048年就会整体奔溃。生态系统可能因为他们组成元素的消耗,组成结构的破坏,生态链条的断裂等等面临严重威胁,还有一个很严重的后果在于生态系统吸收和消化废物的能力下降、甚至消失。生态文明建设之路道阻且长。
2.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天人合一”观念的继承和发展
有机整体自然观是中国哲学的精髓,“天人合一”集中反映了古代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是这种有机整体自然观的最佳体现。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吸收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之间具有“一体性”的生态思想,吸取中国古代“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生态智慧,创造性地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和方略。王阳明的“万物一体”思想从“心”与“物”的关系出发,把人与自然纳入到道德领域,从天人合德的角度肯定了“天人合一”思想。这对于当今时代的生态环境问题有诸多启发意义。孔子所说的“道”,其实就是“天人合一”思想。总之,天人合一、道法自然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的生态智慧。
3.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是高瞻远瞩的科学道路
社会意志和人类文明发展是相应的,在农业文明及以前的阶段,人类高度依赖自然,“靠天吃饭”,崇尚自然崇拜,工业文明则强调人的独立性社会,信奉人定胜天。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提出了全面的、科学的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道路,既尊重了自然的客观规律性,又强调了人类的主观能动性,生态优先强调我们要尊重自然、爱护自然,绿色发展则阐明了我们要充分发挥能动性谋求人类社会的发展,并提出了科学的发展方式:绿色发展。习总书记十分重视生态环境保护,频频以妙言隽语:“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来生动阐释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同时,习总书记还强调基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绿色发展,“实践证明,经济发展不能以破坏生态为代价,生态本身就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如此,人与自然共生共存、和解和谐,追求人类社会基于生态文明的自由性,这正是生态文明建设追求的境界。
4.中国具有坚持基本国策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道路的制度优势
马克思认为自然与社会是相互交织的,环境污染、资源耗费、生态危机体现了工业生产方式的共性缺点,但根源在于社会制度问题,私有制有着滥用土地、资源,破坏生态环境,产生负外部性等深刻的内在矛盾,而土地、资源、环境是整个时空人类共有公有的,不是私人的,也不是一代人的。我国才具备建设生态文明的制度条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道路提供坚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高度理论自觉和实践自觉,顺应人类文明发展大趋势,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统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审议通过《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把“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写入党章,推动全国人大把生态文明建设写入宪法,成为我们党和国家最根本的思想遵循和行动指南,并提出一系列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
三、坚持基本国策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道路的对策建议
1.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
第一,在资源开发和利用中,把节约资源放在首位。第二,在环保工作中,把预防为主、源头治理放在首位。第三,在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中,把利用自然力修复生态系统放在首位。这三个方面形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方向和重点。
2.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在经济发展中,要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更加自觉地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积极发展节能产业,推广高效节能产品;加快发展资源循环利用产业,推动矿产资源和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壮大可再生能源规模。建立循环经济体系,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
3.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
在现代化建设中,要整体谋划国土空间开发,尽可能集中集约利用国土空间,减少对自然生态空间的占用,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4.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落实基本国策
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最重要的是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状况的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使之成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导向和约束。还要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逐渐形成生态文明宣传教育的长效机制等,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中国林业生态发展促进会副会长 李群
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博士后 孙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