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 湖北做好生态修复、环境保护、绿色发展“三篇文章”,高质量发展不断跃上新台阶——唱响新时代长江之歌
湖北全方位构建长江大保护长效机制,编制实施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1+5+N”系列规划,破立结合,最严立法,治水、治气、治土、治江。
湖北加快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经济发展“含新量”“含绿量”“含金量”不断攀升。湖北将重点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倍增计划,瞄准“四大产业集群、四大重点基地、四大创新融合”发展壮大。随着长江黄金水道梗阻逐步打通,航运能力将大幅提升。
江豚嬉戏、两岸披绿。长江正逐步恢复秀丽的面貌。作为长江干线流经里程最长的省份、三峡工程库区和坝区及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所在地,湖北勇担使命,出实招、下猛药、祛旧疴,护一江清水,谋高质量发展,唱响了新时代“长江之歌”。
长效机制标本兼治
“这一两年,巡江时经常能看到江豚。”日前,宜昌市渔业协巡队护豚员谢顺友坐在巡护船上感慨:“真没想到,儿时记忆中的画面还能再现。”
在中科院水生所研究员王克雄看来,这与近几年长江大保护以及今年起实施的长江10年禁渔计划密切相关,由于长江水生态环境持续向好、水质优良,鱼类资源丰富,缓水区小鱼多了,吸引了江豚前来捕食。
长江水质的变化有数据为证。今年上半年,全省国考水质优良断面为99个,占比86.8%,同比上升4.4个百分点。东湖、通顺河水质达到40年来最好水平。
湖北坚决摒弃以牺牲环境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全方位构建长江大保护长效机制。
源头发力,规划先行。2017年,湖北率先编制实施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1+5+N”系列规划,为未来发展留足绿色空间。
破立结合,最严立法,治水、治气、治土、治江。着眼水污染防治、秸秆露天禁烧、土壤污染防治,连续3年地方立法治污,为生态环境划下不能逾越的红线。
2017年,湖北在全国率先出台河湖长制,探索水生态治理新路径。省里主要领导挂帅,担任长江湖北段第一总河长。全省4230条河流、755个湖泊河湖长制实现全覆盖,设立省、市、县、乡四级河湖警长。
建立绿色GDP考评体系,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进行环境责任审计,对生态负债终身追责。
4年来,湖北沿江196家化工企业关改搬转,腾退岸线149.8公里,复绿856万平方米,乡镇污水处理厂实现全覆盖。
共抓大保护,全国一盘棋。湖北还与长江上下游省份联手推进长江大保护,湘鄂赣携手共建长江经济带生态文明先行区,合力推进湖泊湿地管理保护、生态修复。恩施与湖南湘西协作,立法共护酉水;黄冈与安徽安庆开展龙感湖流域水污染联防联控。
今年1月至7月,全省13个国考城市PM2.5平均浓度为35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25.5%;平均优良天数占比90.2%,同比提升13.8个百分点。
绿色铺底产业更旺
“我们所用的蒸汽和原料甲醇,均来自园区内的三宁公司,全程管道运输,减少了危化品运输中的环保风险。”位于宜昌市枝江姚家港化工园区内的湖北宜化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刚说,这一园区内的“闭环”,每年为公司节约运输、能源成本2000多万元。
枝江开发区管委会主任熊剑鸣介绍,园区已形成20条成熟的产业链闭环,园区基本实现废物全利用和零排放。
顺江而下,在武汉东湖高新区,华星光电第六代柔性AMOLED显示面板生产线实现量产,其柔性折叠屏开始向品牌手机厂商供货,该生产线达产后年产值将突破300亿元,是此前投产项目年产值的3倍。
步入武汉光谷东左岭大道,8公里长的公路两侧分布着长江存储、华星光电、天马等国内顶尖高科技企业,名副其实的“黄金大道”勾勒出芯屏端网产业新主轴。
“不搞大开发不是不要开发,而是不搞破坏性开发,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湖北从顶层设计入手,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湖北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动力。
武汉一马当先,全流程5G智能制造生产线、商用100G硅光收发芯片、9纳米光刻机试验样机……全力打造“光芯屏端网”、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等万亿元级产业集群。
襄阳奋力奔跑,一年投产千万元以上技改项目211个,新增智能工厂10家、数字化生产线130条、机器换人示范企业30家。
宜昌壮士断腕,累计淘汰落后化工企业38家、改造升级55家,千亿元长江绿色发展投资基金落户。
黄石加速转型,目前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对黄石工业产值贡献率达35%。
从“化工锁江”到创新赛跑,湖北加快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经济发展“含新量”“含绿量”“含金量”不断攀升。目前,新的长江经济带产业蓝图已经绘就。湖北省发改委主任程用文介绍说,“十四五”期间,湖北将重点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倍增计划,瞄准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器件、下一代信息网络、生物医药四大产业集群,高质量建设国家存储器、国家航天产业、国家网络安全人才与创新、国家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四大重点基地,将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四大创新融合发展壮大。
黄金水道“流金淌银”
在黄冈、鄂州间的长江中浅洲,1.5公里的护滩加固工程进入冲刺阶段,10多台挖掘机轰鸣,百余名工人正在铺石、碎石。这是国家下活长江经济带这盘大棋、实施长江“645”整治工程中的一段。“645”工程,即武汉至安庆段航道水深提升到6米,武汉至宜昌段航道水深提升到4.5米。
“‘645’工程实施后,1.3万吨级内河船和1万吨级江海船将直达武汉,5000吨级内河船将直达宜昌。”长江航务管理局局长唐冠军告诉记者,这将有效解决长江干线航道“两头深、中间浅”的“肠梗阻”,形成一条串起湘、鄂、赣、皖四省的水上快速路,大幅提升航运能力,降低物流成本。
随着长江黄金水道的梗阻逐步被打通,位于武汉阳逻港的国家集装箱铁水联运示范工程也将迎来发展黄金机遇期,该港陆续开辟了“上海—武汉—川渝”“上海—武汉—陕西、新疆”两条双向物流大通道和“沪—汉—蓉”外贸集装箱铁水联运线路。长江新丝路物流公司现场运营负责人程巧巧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以外贸线路“上海—德国”为例,集装箱铁水联运时间比纯海运节约24天,比公铁、铁公水联运运输成本分别下降6200元/标箱和1000元/标箱。
长江黄金水道同样是一条绿色水道。为了将环保措施与工程建设深度融合,荆州煤港投入3.2亿元,占整体投资9%,是目前长江流域环保投资力度最大的专业煤炭港口。湖北荆州煤炭港务有限公司总经理方建新告诉记者,针对煤炭粉尘排放和含煤污水处理两大环保问题,项目以高于环评要求的标准推进实施,一座绿色港口正在悄然崛起。
在宜昌三峡库区,66个经营性码头全部完成岸电桩改造。今年前10个月,三峡坝区共为2223艘次船舶提供岸电145万千瓦时,替代燃油341吨,减少有害物排放1073吨。
(柳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