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中国网 >  热点推荐 >  正文

河南光山守水不守穷靠山能致富

来源:工人日报 时间:2020-12-17 17:40:38

字号

  不久前,河南省第三期“两山”大讲堂在信阳市光山县万亩油茶林间举办。讲堂外,碧绿的油茶林郁郁葱葱;讲堂里,专家讲解、茶农提问,气氛热烈。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如同一颗绿色的种子,深入人心,成为光山县新时代甩掉老区贫穷落后帽子、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金钥匙”。


  文旅产业因水而兴


  穿城而过的官渡河,是光山人的母亲河。曾经,这条河因沿岸的采砂点、养殖场等泛滥,污水、垃圾乱排乱丢,一到夜晚就烟雾弥漫,有些河段甚至臭气熏天。


  为保护和治理好官渡河区域自然生态资源,光山县按照“拥河发展”的思路,开展了沿岸10平方公里区域综合治理,重点突出路、桥、坝、点、园建设……经过艰苦努力,如今的官渡河,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景,成为天鹅、白鹭、娃娃鱼等珍稀保护动物和谐共生的快乐天堂,岸边也成为全县人民休闲运动和健身娱乐的首选地。


  官渡河区域综合治理、“拥河发展”为光山带来了巨大的生态效益。随着滨河绿道向东西两线延伸,沿河两岸自然生态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将大苏山国家森林公园、司马光小镇、龙山湖国家湿地公园、“官渡八景”等有机串联一起,打造了一条在全市乃至全省叫得响的旅游精品线路。


  文旅产业也因水而兴。截至2020年10月底,光山县全年游客数量超过300万人次,旅游收入达26.5亿元。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光山县委书记刘勇说。


  “一亩油茶百斤油,又娶媳妇又盖楼”


  12月4日,光山县司马光油茶园智慧产业园内的机器轰鸣声像往常一样响起。对于当地居民来说,日日定时响起的轰鸣声就是他们美好生活的希望。


  在光山县,流传一句俗语:“一亩油茶百斤油,又娶媳妇又盖楼。”作为油茶分布的北部边缘地区,光山县看中油茶产业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将其作为优选特色农业项目大力发展,油茶已逐步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大产业、乡村振兴的新引擎。


  “路子找到了,就要大胆去做。”走进光山县槐店乡司马光油茶园,这个巨幅标语映入眼帘。几年前,眼前的这片万亩油茶园,还是荒坡丘陵。


  如今,司马光油茶园不仅让荒山重披绿装,刷新了当地绿色颜值,而且通过大力推行“龙头企业+专合组织+基地+农户”产业基地发展模式,覆盖了光山县6个乡41个村民组,年产值近亿元,帮扶609户1831名贫困人口,安置了2000多名周边群众就业。


  截至目前,光山县已成为全国油茶产业发展重点县,全县油茶总面积达25.5万亩,有油茶企业、合作社56家,种植大户218户,4.8万户群众参与了油茶经营。


  让鸭子为水稻生产“打工”


  今年77岁的陈华明是光山县文殊乡东岳村人。早年间为了养家糊口,陈华明干过很多营生,可都没攒下钱,2014年被评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2016年在县里扶贫部门的帮助下,陈华明获得了“惠农易贷”,养起了鸭子。


  “麻鸭下的蛋能赚回所有的饲料钱,一只鸭还能卖30元,属于净赚。”算起自己的致富账来,陈华明脸上笑出了褶子。


  位于大别山区的光山县,地处亚热带和暖温带分界线。这里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植被丰富。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光山麻鸭独特的品种特征,以“体态匀称,羽毛丰满”而著称。光山羽绒服主要以本地产麻鸭的羽绒为原材料。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农业大县,光山县水稻种植历史悠久,常年种植面积达80万亩以上。智慧的光山人自古就有稻田养鸭的耕作习惯。他们利用鸭子旺盛的杂食性和不间断的活动,吃掉稻田里的杂草和害虫,其粪便作为肥料,让鸭子为水稻生产“打工”,形成了绿色高效农业发展模式。


  截至目前,光山县鸭、鹅饲养量近千万只,年产羽绒800余吨。全县羽绒羽毛加工企业22家,有15万人从事羽绒制品产销相关的工作,年生产、销售羽绒服和棉服4000万件以上,年产值达70亿元。


(记者 余嘉熙 本报通讯员 董君亚 吴炳辉)


*本作品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