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中国网 >  15周年_头条动态 >  正文

时尚而恒久的旅游方式 ——谈生态旅游:存在问题与专业提升

来源:搜狐 时间:2021-01-15 15:14:45

字号

“ 生态旅游”被喻为一种时尚而恒久的旅游方式。


它最初是1983年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 (IUCN)提出的概念;到1993年,国际生态旅游协会对它下了定义,说它是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


1.jpeg


那么,通俗来讲什么是生态旅游?


业界较为认同的说法是:指以可持续发展为理念,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以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准则,并依托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独特的人文生态系统,采取生态友好方式,开展的生态体验、生态教育、生态认知并获得心身愉悦的旅游方式。



一、生态旅游在我国的发展历程


中国对生态旅游概念接受较早,起重要作用的是政府旅游部门;使得它虽较晚加入中国旅游业态的行列,但却后来居上,用20年时间就成为旅游产品体系的重要一员。


发展的大致脉络:原国家旅游局把1999年确定为中国生态环境游主题年,并于1999年1月1日在桂林举办开幕式;2001年,国家旅游局提出建立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之后与环保部联合制定相应标准,把所依托的资源分为8种类型;2008年,召开了第一次全国生态旅游发展工作会议;2009年,国家旅游局把它确定为生态旅游年,在海南省三亚市举行开幕式;2013年,开展了首批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的评定;2016年,国家发改委、国家旅游局共同编制了《全国生态旅游发展规划(2016—2025)》,以规划和指导全国生态旅游的发展。


发展的规划布局:根据有关的发展规划,到2020 年,将基本建成一批重点生态旅游目的地和精品线路,进一步完善生态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公共服务,逐步形成环境友好型、非资源消耗型的生态旅游理念,培育一批生态旅游重点品牌,初步形成全国生态旅游发展的基本格局,成为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生态旅游目的地国家。


2.jpeg


规划展望到 2025 年,基本确立以生态旅游协作区、目的地、线路和风景道为主体的总体布局。在8大生态旅游片区基础上,培育 20 个生态旅游协作区,建设 200 个重点生态旅游目的地,形成 50 条跨省和省域精品生态旅游线路,打造 25 条国家生态风景道,形成点线面相结合、适应多样化需求的生态旅游发展格局。


发展的大致概况:由于生态旅游强调环境友好理念、生态教育功能,契合了我国现阶段的生态文明战略、“两山理论”、美丽乡村建设等,受到了各地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期望它发挥一般旅游产品、游览方式所不能发挥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一游览方式是时尚而时髦的,也是永恒的不会落伍的旅游产品。因此,较短时间内它得了快速发展,成为旅游产品体系中发展最快的之一,预计年均增长率20%以上。以生态旅游示范区的评定为例:2007年1家;2013年39家;2014年37家;2015年35家。截至目前共有110家(2020年未予评定)。



二、生态旅游发展值得关注的现象


从生态旅游的内涵要求看,它是一款要求很高的产品,承载着多重的内涵和任务,要比文化和旅游开发还有难度。但由于专业观念淡薄和认识上的局限性,一些地方对此存在模糊认识。有的认为,它是以有特色的生态环境为主的景观,觉得只要是在特别的生态环境下,因陋就简是正常的;甚至觉得,荒僻、冷寞的一些地方,搞其它类型的旅游开发很难找到投资,便考虑开发生态旅游;有些地方在生态旅游的开发路径、方法上,不知道该从何下手,又缺少可资借鉴的例证;也有的认为,生态旅游没有大的开发附加值,从经济收益上不合算,从而不重视开发投入。因此,而表现出一些不太好的现象。


3.jpeg


浅表化。一般多是对湿地、荒漠、特有植被的地区施加开发,普遍现象是让游客简单浏览、穿行而过、蜻蜓点水,难以停下来和稍微深入一些。例如,在红树林搞生态旅游,往往是让游客在木栈道上步行一段,只能看到几米之内的树木、泥潭里的生物、说明牌的介绍,游客若想多看一些、近看一些、搞清楚一些,那是没有这种条件的。


单一性。游览方式几乎没有可选择性,就是一两种而已。如湿地生态旅游,就是坐车在修筑的路上穿行、绕着岸边步行、登上高台眺望、坐在船或筏上航行。共性之处是只调动眼睛,其它感官都未发挥作用,原本综合的感受体验,变成了十分的单调和单一。尤其是缺乏主打项目,哪怕是只有一项,例如,湿地观鸟,很少能够按照专业和规范要求去组织,也很少能够静静地观赏野鸟,所看的大多是放养的鸟儿、圈养的鸟儿。


科普弱。生态游原本就是开展人与自然、与生态、与环境教育的课堂,但这部分在现实中是明显缺乏,搞得生态游与一般观光游差不多。科普本应是最重要的内容,但只是配置了一些说明牌、指示牌,简单讲解而已;有时请了讲解员,但专业知识和科普能力不够,问些周边的植物、动物,常常叫不上名字、说不出习性,更讲不出生态之间的关系,也不会深入浅出地进行科普,这便使这类产品的功效大打折扣。


公益缺。由于生态旅游带有教育功能,最好应研发一些可参与的公益活动,以加深游客对生态文明的体会,但目前这类内容在生态旅游里占比很少。例如,参与防沙治沙的植树种草;在湿地里辨认水生植物;参与防污治污的实践活动;实地的扶贫捐助等。


保障弱。生态旅游不等于简陋旅游,应是在完好生态的前提下,加强旅游行程中的专业服务和支撑配套。核心区域不便进行建设,但在外围、沿途的节点,可有较高质量的配套,包括餐食、茶水、服务等,只是建筑体量、色彩等应与整体氛围和谐。


三、生态旅游的专业性提升


首先是在理念和方法上应做必要调整,尽量符合生态旅游的基本精神和发展导向,再逐步补齐产品的短板。


观念上做到专业性。生态旅游的内涵是指什么,该怎么开发?这是应起码要搞清楚的。它不应该是郊野公园的概念,或是在特别地形地貌下的自助旅游,而应是特别生态环境之上的旅游活动,即生态+旅游,并体现旅游服务的专业性,同时落实生态旅游的特殊要求。


适度配备旅游基础设施。道路,应该是有利于生态环保的,不应简单进行水泥或硬化;桥梁应尽量不搞水泥或永久性的,材质应以钢铁或木质、塑料为主;栏杆配置要适量,尽量减少永久性的栏杆;提示牌、指示牌要尽量详明,不仅有距离远近,还要有路况、滚石、泥沼、蚊虫叮咬、烈日暴晒等提醒,以及供水、厕所等服务的提示;要健全应急与急救服务,告知紧急状况下如何求助、避险;还要提供必要的商业服务(水、方便食品、遮阳帽等)。


增加多样化的体验方式。解决不同角度、不同时间段、不同季节的观察体验问题。如开发红树林、湿地之类的生态旅游,除了让游客走木栈道,还应有外围运行的电瓶车,有坐小船、舢板穿行,有滩涂步行,有高台眺望等体验;还有必要的现场讲解、展示;对动植物的接触、辨识。为了增强体验性,也应适度开发公益性项目,如引导参加生态环保项目;也可开发必要的研学项目,体现科普性、教育性。


开发代表性的拳头产品。对于一些代表性的生态环境地来说,如何开发有品牌影响力的生态旅游项目,是业界一直关心和期望的。目前,我国像美国黄石公园、英国伦敦湿地中心这样的代表性项目很少,能够做到像国内的杭州西溪湿地、内蒙古库布奇沙漠生态游水平的也不多,需要各地不断加以探索创新。如按照专业化要求,有专业人员进行现场指导,开发沙漠植绿、湿地观鸟等生态旅游项目。


加强生态文明的教育。各地开发的生态旅游项目,都有这方面的内容,但是不够突出、聚焦和深入。例如,所放映的生态科普片,应该加强这方面的教育,突出介绍特有生态的作用和价值;对观赏途中有关动植物和生态现象,说明牌子应做科学的注释;游客在游览过程应如何规范举止,如走路、如采摘、如说话、如着装,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提示牌都应该有明确要求;导游或向导应加强提示,以引导游客养成尊重和爱护生态的良好习惯。


总之,生态旅游不仅是一种旅游形态,更是一种旅游理念和行为方式,只有把正确的理念和行为贯穿到游览行程中,生态旅游才能步入专业而科学的发展轨道,成为恒久而时尚的旅游方式,并推动中国早日跻身生态旅游发达国家行列。


(作者系中国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国旅游报社原社长、总编辑;本文系作者2020年12月16日在广东惠州龙门县“2020广东龙门生态旅游高端对话”的主题演讲,略有删节)


*本作品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