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国各部委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任务而做出了一系列部署,以落实“十四五”规划纲要的要求,并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标。
此前,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上强调,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要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如期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标,这是党中央经过深思熟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十四五”是碳达峰的关键期、窗口期,因为“十四五”是碳中和目标提出后的第一个五年规划,这段时期必须围绕着碳达峰、碳中和进行整体布局。比如完善碳达峰、碳中和相关的法律法规;完成系统性的顶层设计,筹划产业结构调整、能源结构调整,建立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建立低碳前沿技术创新体系以及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体系等,进行全社会总动员节能减排,绿色发展。
中国按时完成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还需要做出很大努力,因为相比早已进入后工业社会的发达国家,中国能源需求尚未达峰,碳排放仍然处在“总量高、增量高”的历史阶段,工业用能占比高,电力供给结构以煤炭为主导,非化石能源比重仅占15%左右,脱碳技术储备欠缺,发展压力也比较大。正因为中国面临如此大的挑战,增加了当前进行系统部署的必要性,只有提前建立系统性的整体布局并逐步落实,才会在未来产生加速度的效应。
完成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需要政府和市场两手发力。政府要做好顶层设计,尤其是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形成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推动能源结构的调整和改变。关键则要交给市场,建立起市场起决定性作用相配套的微观机制,而市场的作用又会强化新能源、脱碳等科技研发的创新投入,以及由碳排放权交易激励企业投资相关技术。实现碳中和需要巨量投资,就如易纲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会上所说,建立、完善绿色金融政策体系,引导和激励金融体系以市场化的方式支持绿色投融资活动。
完成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必须加强风险识别和管控,处理好减污降碳和能源安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粮食安全、群众正常生活的关系。要警惕过度的产业利益导向,不从系统性安全出发,在各个领域制定过于激进的方案和目标。因此,政府在做顶层设计的时候,应该清醒处理好发展和减排、整体和局部、短期和中长期的关系。也要将碳达峰和碳中和置于统筹发展与安全原则前提下,避免激进化影响就业稳定性、产业安全性等。应该注重通过科技进步解决难题,在能源结构等方面,避免过度理想主义,要根据技术水平确定阶段性目标,确保能源安全。
从资本市场的反应看,投资者更希望碳达峰、碳中和能够产生巨大的确定性的商业机会,而产业资本和地方政府更希望在能源转型中寻找新增长点和就业机会。根据清华大学的测算,实现2℃目标导向转型路径,中国2020年到2050年能源系统需要新增投资约100万亿元;而要实现1.5℃目标导向转型路径,需要新增的投资约138万亿元。
中国在以光伏发电和风力发电等新能源在全球已经具有巨大的优势,在市场占有率和技术等方面居于领先地位,与此同时,中国在传统产业如钢铁冶金、建材、建筑、交通等领域,绿色低碳技术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处于比较低的水平。应该通过技术手段在重点行业领域减污降碳,在工业领域推进绿色制造,建筑领域提升节能标准,形成绿色低碳运输方式等。应该考虑历史、技术以及发展等因素,平衡好不同产业间的利益,同时兼顾产业安全。
与发达国家不同,我国既要控排放,又要保增长,还要转变高碳化的能源结构,争取用不到十年的时间实现碳达峰,从根本上扭转碳排放总量持续增长的趋势,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也是一场硬仗。我们必须借此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空间格局,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