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休闲度假旅游越来越受欢迎,人们旅游时都会选择了解目的地的自然历史和人文风情。统计显示,我国90%的游客参与过目的地的文化活动。如今,研学旅行、红色旅游等产品日益丰富。2019年,我国研学旅行市场规模约为164亿元,主要参与研学旅行业务的企业有7300多家;从2004年到2019年,每年参加红色旅游的人次从1.4亿增长到14.1亿。在现代旅游发展阶段,旅游作为一种学习方式,进行全民推广尤其是在青少年中推广已成为趋势,旅游的教育属性、文化属性与社会属性实现进一步延伸。
第一,旅游的一个重要价值是寓学于游。旅游是修身养性之道,不仅能拓宽眼界、增长知识,更是人类对幸福的思考和追求。旅游者通过实地学习与互动体验,精神文化需求得到满足,对人的自身发展也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旅游能够催生教育培训发展动能。很多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将学习与旅游结合,如在纪念馆、陈列馆、遗址地等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使红色教育“活起来”、红色旅游“火起来”,旅游者通过场景学习、构建学习等方式加深领悟能力、坚定理想信念。研学旅行的出现为青少年教育提供了颇具吸引力、灵活性、创意度的新平台。近年来,研学旅行持续推进路径探索和转型升级,引领青少年由此加深对世界的理解,推动素质教育更为高效。旅游能够优化旅游者知识体系,旅游者可以了解目的地历史文化、民族风情,丰富旅游体验。随着旅游消费市场的年轻化、个性化、小众化,旅游产品正逐步迭代,包含潜水、直升机驾驶、滑雪等项目的产品日渐丰富,旅游者可以通过旅游的形式获得新技能,丰富个人阅历、提升视野与格局。
第二,旅游的一个重要功能是促进文化互鉴。旅游是传播文明、交流文化、增进友谊的桥梁,也是外交的窗口。文化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社会发展的精神力量,旅游是促进经济发展、推动国家交往的重要途径。旅游能够助推国际文化共荣。2019年,中国出入境旅游人数达3.1亿人次,以旅游为途径、以旅游者为载体,将不同国家的文化引进来、带出去,不仅有助于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提高中华文明在世界范围内的声量,还能推动不同文化间的学习与理解,共促文化繁荣。旅游能够助力国际关系和谐。近年来举办的“国家旅游年”活动,有效促进了我国与相关国家民心相通,为外交关系、经济贸易等各领域合作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第三,旅游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持续创新。旅游业作为幸福产业,应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充分发挥产业的综合性、带动性、支柱性和全民性功能。随着旅游者对文化要素需求的不断提升,旅游业界应积极探寻产业链各环节衔接点,为“游”“学”齐飞做好服务保障。强化创意和创新能力已成为打造学习型旅游企业的重中之重。随着“云旅游”“VR全景”等新型旅游场景的出现,电竞酒店、旅行盲盒等新产品不断涌现,“文化+”“旅游+”等新业态蓬勃发展,旅游业界要加快智慧化数字化转型的步伐,加大跨界融合创新力度,永葆快速应变能力和持续发展动力。如今,为顺应消费趋势及消费群体的兴趣偏好,研习营、修训营、体验游、标杆游、海底游、太空游(乘飞船)、时空隧道等旅游新概念创意迭出,旅游产品的融合开发已与自然科学、人文教育、土木建筑等更广泛的知识体系相链接,并逐步延伸到精神、性格、技巧等多角度的学习提升。旅游企业应通过加大对目的地资源的挖掘、开发与保护,推动更多富含知识、创意的跨界融合旅游产品创新,打造一批高水平、高标准、高价值的学习型旅游产品,提升旅游者体验感,使学习更具趣味性、旅游更具知识性。
在新发展阶段,旅游业界要将构建具有文化目的的旅游体系、发展具有学习方式的旅游形态作为重要任务,不断提升人民文化自信,催生现代文化和旅游消费新模式,引领服务水平和服务能力提升。
(作者系中国旅游集团研究院原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