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0000亩土地可减少化肥施用量近4500吨;科学配比微生物菌剂的使用可提升化肥利用率12%-20%,作物产量较之前增长15%-20%;适度推进规模化、机械化生产,引入无人机植保服务等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减少碳排放,实现“碳中和”……
说到“碳中和”,很多人想到的是减少汽车的碳排放量。根据公开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碳排放的100亿吨总量中,汽车排放量在6亿吨,而农业碳排放为20亿吨,一直是碳减排里的老大难。
作为扎根农村第一线的综合助农机构,中和农信随时关注农业、农村变化,对于国家“3060”碳中和目标,响应国家“减肥增效”的号召,中和农信已邀请农业领域各模块专家,积极展开研究与试验工作,大力推进农业的减排增效,推进农业低碳循环发展,助力实现“碳中和”。
据统计,在传统生产经营模式下,中国有超过90%以上的耕地都在采用化学农业的方式耕作,大量化肥、农药、除草剂的使用,使得现行农业生产成为碳排放的“贡献者”,而非吸收者,不仅引发农业面源污染,更伴随着能源过度消耗与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
在种养环节上,不是不施肥、不打药,而是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化、有机肥替代化肥,科学选育具有广适性、强抗性、高氮素利用效率的品种,从源头上减少农业生产过程对化肥、农药等化学投入品的依赖,减少碳排放。
以蒙东地区为例,中和农信主要与中化农业及吉林云天化展开合作,引入其适应大田作物的有机肥料。截至目前,提供的化肥总量达46000吨,施用面积预计1500000亩。以无水区为例,技术专家根据蒙东地区土壤的实际情况,为农户科学配置化肥施用方案,施用量较之前少用8斤-10斤,用肥量下降9%,而化肥利用率则提高了12%-20%,作物的最终产量较之前增加15%-20%。如果将与中和农信合作提供的化肥总数进行统计,则相当于同样亩数的土地少施用4500吨化肥。
除了“节流”,还需要“开源”。对于一些难以避免的二氧化碳排放,通过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收集到植物与土壤中的方法,也是行之有效的,实际上,就是通过绿化等方式吸收二氧化碳,通过改善土壤土质储存碳。
在农业经营模式上,科技手段的应用则见效更快,推进适度规模化、机械化生产,可提高生产效率,实现农业生产节能减排,推进绿色可持续发展。中和农信携手农业无人机企业极飞,在内蒙古粮食种植区引入无人机植保服务,通过精准化、智能化的技术手段改变传统农业的生产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