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中国网 >  15周年_头条动态 >  正文

青海瞄准机遇,加快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

来源:青海日报 时间:2021-06-10 11:50:08

字号

在广袤的高原、大漠和黄河廊道自驾,看独特黄河生态景观,感受丹噶尔古城承载着的厚重多元文化,倾听原子城里感人肺腑的爱国故事,看仙女湾那一片“花海”,流连于天湖一色的茶卡盐湖……


在刚刚过去的五月,青海再次被五湖四海的游客瞩目,只是因为今年青海旅游推出的10条精品生态旅游线路,串联一路美景,进一步满足了近年来人们对独特秘境的情有独钟。


今年以来,青海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加快推进青海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抢抓机遇,补齐短板,积极“破冰”,为青海文旅高质量发展装上了“新引擎”。


加快落实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要守住“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底线。既要充分发挥生态价值,也要履行生态责任;既要大力推进生态旅游发展,也要积极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正因如此,全省“十三五”期间累计接待游客19646万人次,年均增速21.73%;实现旅游总收入2109亿元,年均增速22.68%的同时,绿水青山依旧是青海的优势和骄傲。


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树立生态文明理念,高质量发展生态旅游,青海从未停歇探寻的脚步。目前,全省基本建立了以生态旅游为核心的目的地体系。全省共有世界自然遗产1处,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区3个、自然保护区7处、风景名胜区1处、水利风景区13处、森林公园7个、湿地公园19个、地质公园7处、沙漠公园12处,形成了以生态旅游为统领,以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地质公园和水利风景区等为载体的多类型目的地体系。


青海是独特的,既是生态资源的宝库,又是生态安全的屏障。所以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坚持生态保护优先,已成为全省干部群众的共识。对于全省文化旅游部门来说更是如此,高质量发展文化旅游,在旅游发展规划编制、旅游产业培育、旅游产品开发上都要以生态保护为前提。


基于这样的共识,全省把生态教育、环境保护与“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等各类生态旅游资源有机结合起来,推出了生态研学、高原康养、湿地观鸟、自驾越野、森林养生等多种生态旅游产品,形成了大美青海观光之旅、生态青海健康之旅、文化青海溯源之旅等100条生态旅游产品线路。同时,全省还抓住“一带一路”等机遇,建立以对口援青、西北协作区、沿丝绸之路、青藏铁路、长江、黄河、澜沧江等旅游联系机制,成立丝绸之路文旅产业联盟,再造“东出、西进、南下、北上”的全方位开放格局,积极构建大区域、大流域循环的生态旅游联动体系。


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生态是基础,打造是关键。青海守护的每一寸绿水青山,不仅仅是对外展示,更有共建共享的内在需求。为了进一步扩大生态旅游优势,全省文旅部门倡导社区参与、共建共享理念,引导农牧民通过农(牧)家乐、自驾营地接待、景区管理维护等有序参与生态旅游业,把潜在的生态价值有效转化为现实的发展优势,让绿水青山出“颜值”,金山银山有“价值”,文旅品牌能“增值”。2020年,全省文化旅游企业达9000余家,直接或间接带动就业106万人,5.45万人通过参与生态旅游脱贫致富。


突出生态旅游的文化特色,需要不断挖掘文化内涵,提升生态品质。全省支持农牧区地域特色文化、民族民间文化、优秀农耕文化、传统手工艺、优秀戏曲曲艺等传承发展,打造新的生态文旅目的地和增长极,打造特色鲜明、体现地方人文的生态文化旅游精品剧目。持续打造“大美青海生态旅游”“河湟文化”等品牌,依托媒体,利用平台,增强生态旅游的吸引力。同时,通过“山宗·水源·路之冲——一带一路中的青海展”“生态保护源头担当”为主题的大型生态舞剧《大河之源》等为载体,展现优秀生态民族文化,传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理念。


省文化和旅游厅厅长张宁说,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既能实现保护生态环境的目标,又能展示生态高地的大美;既能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又能推动现代文明交流;既能带动基础设施建设,又能改善民生福祉。这一番话道出了生态旅游产业是幸福产业、优势产业、富民产业,在保护生态环境、促进民族团结、传播优秀文化、推动乡村振兴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的确,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既能体验大自然、又能充分关注环境保护和当地发展的特殊旅游形式,与其说是机遇选择了青海,不如说是青海瞄准了机遇。


目前,全省正在整合生态旅游资源,优化生态产业发展空间格局,以“一环引领、六区示范、两廊联动、多点带动”的生态旅游发展战略,构建以点带面、以线连片,生态环境优美、文化氛围浓郁、旅游要素集聚、服务功能完善、区域协作密切的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发展空间布局,建设一批富有文化底蕴的世界级旅游景区和度假区,打造一批文化特色鲜明的国家级旅游休闲城市和街区,提升生态旅游、研学旅游、红色旅游、乡村旅游、低空旅游、自驾旅游等规模和水平,打造青海湖、三江源等世界级生态旅游品牌。


同时,建立生态旅游产业发展机制、生态保护与旅游收益分配机制、特许经营管理和退出机制、绿色旅游产品和绿色旅游企业认证机制,加强全要素配套服务,激发生态文化旅游消费潜力;推动业态融合、产品融合、市场融合、服务融合、交流融合,提升生态旅游产品供给质量和旅游服务质量;在财政、税收、土地、人才、市场等方面制定相关政策,等等,支持生态旅游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和机制正在不断建立和完善中。


我省同时借鉴国内外发展生态旅游的经验做法,制定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创建标准,建立创建评估体系,明确创建具体内容,进行规范化、标准化管理,打造高水平生态旅游服务管理机制、建立游客满意度调查和评价机制,形成可操作、可量化、可评估的工作标准。


以“山水林田湖草沙”等生态资源为依托,在我省国家公园、国家森林公园、国家湿地公园、国家地质公园、A级旅游景区实施一批环境保护治理、旅游服务设施建设等强基础、补短板工程,带动农牧民增收致富,夯实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创建基础。


加快培育国家公园、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等重要生态保护地的生态旅游产品,建设一批特色生态旅游景区和生态乡村旅游接待点。培育一批生态旅游新产品、新场景、新业态聚集区。改善生态旅游服务质量和消费环境,提升生态旅游要素发展产业化水平,推动生态旅游与环境保护、乡村振兴、文化体育、医疗康养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力促形成资源共享、市场共建、互为支撑、互利共赢的良好局面。


这个春天,我们已播种下了希望。


*本作品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