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人们越来越意识到身边小事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紧密联系。快递包装废弃物对于环境的影响,便是这样一件看似习以为常,实则亟待重视的重要事项。
我国快递服务业业务量连续7年位居世界第一且保持快速增长态势。近日,国家邮政局实时监测数据显示,截至6月1日,2021年我国快递业务量已突破400亿件,接近2017年全年水平。3月12日起,我国首部关于快递包装治理的专项部门规章《邮件快件包装管理办法》开始施行;2020年9月施行的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中,也对快递包装作出了相关规定。
当前快递包装废弃物治理现状如何,面临哪些“梗阻”环节,应当怎样有效推进?在又一轮电商购物热潮即将掀起之际,让我们从智库专家的研究报告中寻找答案,并以快递业发达的“江浙沪包邮区”为例,算一笔快递包装的“环保节约账”。
对大多数人而言,网购已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与此相应,近年来,快递包装废弃物数量急速增长,成为城市生活垃圾的首要增量和环境污染的重要来源。经初步估算,我国快递业每年消耗的纸类废弃物超过900万吨、塑料废弃物约180万吨,并呈快速增长趋势。在特大型城市中,快递包装的垃圾增量已占到生活垃圾增量的93%,且增势不减。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国快递业仍将保持高速增长态势,快递包装废弃物产量也将不断增加,给城市生活垃圾治理带来严峻挑战。
快递包装属于生活垃圾中的低值可回收物。此类物品具有一定的回收利用价值,但由于回收成本高、利润空间不足等,无法单纯依靠市场力量实现有效回收再利用,需要构建规模化、系统化的治理体系,补足其回收利用过程中的利益缺损环节,才能畅通垃圾分类的“最后100米”。当前,亟须构建针对快递包装等低值可回收物的长效治理机制,通过快递包装“绿色化、循环化”改造,助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现状:减量化获一定收效,回收利用难题待解
6月10日一大早,北京快递员小吴就开始在小区里收送快递。“我们现在包装快递物品时,都会注意用窄一点的胶带,并且在保证包装严密的基础上少缠几道,减少胶带浪费。装快递的时候也使用可循环中转袋,比一次性塑料编织袋更环保了。用户们也越来越多地选择电子运单,我们工作方便了,运单的纸张也更节省了。”小吴感到,近年来,尤其是去年年底以来,不论是快递公司还是普通住户,节约意识和环保意识都增强了很多。
创新探索,绿色化初见成效。2020年12月,国办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加快推进快递包装绿色转型的意见》,提出到2022年,全面建立统一规范、约束有力的快递绿色包装标准体系,电商快件不再二次包装比例达到85%,可循环快递包装应用规模达700万个,快递包装标准化、绿色化、循环化水平明显提升。到2025年,快递包装基本实现绿色转型。
为了减少胶带使用,海南邮政特别研发了可重复使用的全叠盖免胶带式包装箱。它以三层板单瓦楞纸箱代替了五层板双瓦楞纸箱,使用时不需要胶带、胶水、钉子等固定材料。不过,这样的纸箱成本也上升了:单只箱子比之前贵了0.5元到1元。
在有关部门重视下,通过推广电子运单、禁止快递过度包装、实施快递包装回收计划等措施,快递包装的减量化、绿色化已取得一定成效。但也要看到,快递包装回收利用率低、循环利用难仍是下一阶段亟待解决的难点。
瓦楞纸箱和塑料袋占总量近八成。从包装组成来看,目前我国快递包装以瓦楞纸箱和塑料袋为主。据《中国快递包装废弃物产生特征与管理现状研究报告》显示,快递包装物主要包括瓦楞纸箱(44.03%)、塑料袋(33.5%)、套袋纸箱(9.47%)、文件袋(5.05%)等。
一个瓦楞纸箱平均重约329克,其中瓦楞纸占92.4%,其他间接包装材料如填充塑料薄膜占5.5%、快递运单占1.3%、塑料胶袋占0.8%。2018年,我国瓦楞纸消耗量达823.3万吨,若不加以控制,资源环境将面临巨大压力。2018年,我国塑料包装材料消耗约85.18万吨,73%的塑料包装是由废料直接再生,呈现灰色或黑色;25.6%的塑料包装由废料和少量原生料混合生产,一般呈黄绿色;而完全由原生料(PP或PE等)生产的纯白色快递包装塑料袋仅占1.5%。废料大多来历不明,在生产过程中也会产生环境污染。2020年国家出台相关规定,“限塑令”升级为“禁塑令”,这一方面降低了塑料包装的使用量,另一方面刺激了快递业对瓦楞纸的需求。预计到2025年,纸质快递包装的潜在需求还将增加165.9亿件,我国资源环境面临的挑战和压力不容小觑。
回收利用率较低,总体回收率低于20%。快递包装废弃后,包装箱可部分回收,但回收率不足50%;而快递包装中的填充物、胶带等塑料成分回收率几乎为零,使得快递包装的总体回收率低于20%。
以2018年为例,我国快递行业共消耗纸类包装材料837.33万吨,仅有约34.08万吨瓦楞纸箱被重复使用,约688.89万吨快递包装废纸被流动回收者回收。也就是说,仅有4%的纸箱实现了直接二次再利用,其余82.3%需降级为废料再生产,还有约15%由于污染破损等被混入生活垃圾清运系统。
由于回收难度大、再生利用成本高、再生料利润不足等,塑料泡沫箱回收率仅为70%~80%。使用占比约95%的快递塑料包装袋因为回收价低,且粘贴了塑料胶带和运单,现有回收渠道无法处理,最终会和生活垃圾一起被焚烧或填埋。一些辅助包装材料也面临使用量大、回收率低的窘境。比如,出于营销考虑,或为了避免运输过程中损坏,商家倾向于使用大纸箱进行包装,并在包裹中大量加入气泡袋、气泡柱等塑料填充材料,且过度使用胶带缠绕包装。这些辅助填充材料绝大多数进入了生活垃圾中,给环卫系统带来极大压力。
瓶颈:前端分类难落实,回收价值链有缺损
快递员小张告诉笔者:“现在,有的客户寄快递时会主动提出用手头的旧盒子包装。但目前看,更多居民还是会把快递包装直接扔进垃圾箱。”
家住北京市西城区的肖女士是一名“网购达人”,她对快递包装的繁复感到有些苦恼:“经常是买一个拳头大的小物件,却收到一个很大的箱子。拆开来,里面包着一层厚厚的塑料膜,还有好几层塑料填充物。其实,加固一下就够了,这么多包装大可不必。”
陈女士是“江浙沪包邮区”某地级市政协委员。今年全市两会期间,她的提案正是关于治理快递包装垃圾。在她居住的小区,虽有垃圾分类设施,但没有专人回收快递包装废弃物,居民们也缺乏为此专门分类的意识。“走访中,我发现这不是我们小区单独存在的问题。回收快递包装成本较高,仓库存储空间有限,回收后往往无法妥善处理,很多纸箱只能被当作垃圾直接丢弃。”她把这些思考写进提案,建议完善政策法规、健全快递包装标准体系和回收体系、培养公众的绿色消费习惯。
从快递包装废弃物回收状况看,我国现有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尚存在较大改进空间。
绿色包装强制性抓手不足,快递包装难以从源头规范。法律体系健全能有效约束市场竞争的无序行为,是快递包装回收利用顺利进行的重要后盾。由于我国绿色包装相关法律尚不完善,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绿色科技创新的发展。当前在快递包装的设计、生产、消费和资源化利用处理等整个生命周期,仍未形成相对完整的法律体系。
首先,规范性法律较少,已有相关法规多偏于纲领性、原则性,未对如何分类等具体内容做出规定,对快递行业发展绿色包装的推动力度仍显不足;其次,部分非规范性法律文件缺乏统一性,效力不足,对于解决当前快递包装的材料选用、再生处理等问题缺乏普适性、可操作性,难以从生产源头上对快递包装进行严格规范。
回收体系不够健全,回收利用价值链有缺失。完整的快递包装回收体系,包括对回收的快递包装进行筛选、分配、归类,根据包装完好程度分别进入直接利用和循环再生两个渠道。
回收阶段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是由消费者直接回收。有回收概念的消费者签收快递后,会将快递包装放在固定的回收站台,由快递站人员集中处理。另一种是消费者把快递包装当成生活垃圾丢弃后,回收单位专门回收。调查显示,当前大部分消费者针对快递包装的分类投放意识淡薄,只能依靠专门的回收主体进行回收。而目前我国专门负责快递包装的回收主体欠缺,大多依靠快递站人员,当其任务繁杂没有时间兼顾时,快递包装回收便受到很大影响。
在快递包装后期处理阶段,处理中心根据包装物的损坏程度判别应修复利用还是循环再生。由于存在过度包装、粘贴单据等问题,修复再利用的可能性较低,大部分包装物被无害化处理。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原油等大宗商品价格走低,导致塑料、玻璃、废纸等低值可回收物价格逐年下降,不仅普通居民不愿对其进行收集、分类,连拾荒者都对此类废弃物缺乏兴趣,大量低附加值的快递包装只能混入城市生活垃圾中被一并处理。
建议:着眼便利高效,重构回收利用体系
自今年3月12日起,《邮件快件包装管理办法》正式施行。此后,全国各地的落实行动相继展开。例如,北京市邮政管理局持续开展邮件快件过度包装和随意包装专项治理工作,通过印发专项治理方案、督促寄递企业改善作业环境、落实主体责任等手段,尝试形成一个完整的回收体系链条,并在全国率先适用《邮件快件包装管理办法》对寄递企业违法行为进行立案查处。
在北京市西城区某邮政营业网点,一位大爷取了快递后,对工作人员说想直接把纸箱留在这儿。通过工作人员指引,大爷将基本完好的纸箱放到了纸箱回收处。这样方便市民参与到快递包装废弃物回收中的设计在北京并不少见。据统计,截至2019年12月底,北京市快递电子运单使用率为99%,81%的电商快件不再二次包装,循环中转袋使用率达76%,邮政营业网点环保包装箱覆盖率100%,1600多个邮政、快递营业网点设置了包装废弃物回收装置。
立足于绿色发展的长远需要,我国应针对快递包装等低值可回收物回收利用中的痛点难点,试点构建完善的回收利用政策体系,通过政策创新、机制创新、模式创新、技术创新,分级分类制定强制措施,提升快递包装的回收质量,发挥政府主导职能、强化企业主体地位,实现快递包装回收的正规化管理和市场化驱动。
建立健全绿色快递包装的顶层设计,探索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着眼全生命周期,从法律法规层面做好顶层设计,制定快递包装监管标准和实施制度。具体可包括:从包装源头规定材质使用标准,提升包装环保等级;要求商家统一使用环保材料、可降解材质制成的快递包装,建立符合标准的快递包装生产厂家信息库;出台快递包装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以快递企业为主体,承担其产品回收、循环利用和最终处置责任;企业推行绿色设计,设计易于回收的快递包装;加强市场准入规范管理,对不符合绿色快递包装标准企业加大打击力度,严格控制材料来源,避免来历不明的废料进入快递包装生产过程。
引入押金返还制度,构建高效协同的快递包装回收体系。纸箱是快递包装里最主要的类型,其回收过程具有品类易识别、产生频次高、社会化归集成本高的特点。可利用“互联网+”新型回收平台,构建押金制回收体系,实现纸箱高效安全回收,打开低值可回收物回收突破口。具体做法为:消费者购买快递时支付一定金额的押金给快递企业,商家采购纸箱时将对应押金支付给快递企业。当消费者将废弃纸箱送至快递回收机具或人工回收点时,押金清算中心将快递纸箱的押金从该快递企业关联账户中扣除并退还给消费者。这可促使快递包装从生活垃圾中分离出来,进入闭环安全的回收渠道,实现二次循环利用。
出台低值可回收物回收补贴制度,畅通回收利用利益链条。政府是垃圾回收处置效益外部化的主要受益者,应研究制定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城市低值可回收物补贴核算政策,并进一步落实低值可回收物补贴,形成回收处理长效运作机制。例如,建立低值可回收物目录,核算不同种类低值可回收物的全生命周期成本,确定补贴标准,探索建立省市区三级财政保障;充分利用信息化平台,探索“互联网+回收”路径。依据平台显示的每日回收低值可回收物的种类、数量、价值,核算企业应当享受的补贴,拓宽快递包装回收体系的利润空间,以巩固回收实效,调动商家和快递企业推行绿色包装的积极性;推动生活垃圾分类和快递包装资源回收有效衔接,打造从“源头分类”到“末端资源化利用”的低值可回收物循环利用体系。
(作者:杜欢政,系国家发展循环经济部际联席会议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同济大学循环经济研究所所长;樊亚男、许元荣均系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宋淑苇系该院硕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