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中国网 >  要闻 >  正文

“双碳”背景下,环保企业战略布局的重点在哪?

来源:上海环境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时间:2021-06-24 13:56:57

字号

2020年至2021年,习总书记多次在国际会议致辞上强调“我国将坚定不移地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标”。在国务院指导下,各地方、各行业均在紧锣密鼓地制定碳达峰方案。


尽管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导向中最先被关注的是电力、能源、光伏等企业,但环保作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路径,在双碳政策背景下也备受关注,并且受益于政策影响,从2021年一季度环保企业的业绩来看,各细分领域的收入增速均明显高于2020年。对环保行业而言,尽管废弃物处理的碳排放量在全行业中占比不高(约占3%),但在碳减排效果中贡献度远超其他行业(约30%),因此在推进“碳中和”进程中环保行业不该也不能掉队。我们要意识到,未来碳排放权已经成为各国竞争夺取重要的话语权之一,实现碳达峰及碳中和已成为全球竞争的重要筹码,也是我们跻身世界的关键窗口。


从细分领域来看,垃圾焚烧、垃圾填埋、污水处理、再生资源、环卫设备、土壤修复、监测监管、环境咨询等业务在落实碳减排举措过程中均面临重大机遇。


(1)垃圾焚烧业务


与生活垃圾填埋工艺相比,垃圾焚烧具有双重减碳优势,一方面垃圾填埋会产生大量的甲烷气体,若不进行有效的收集,势必会造成碳排放增加,用焚烧工艺替代填埋可大大减少生活垃圾处置过程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这也能看出,垃圾填埋领域在碳减排的优化空间相对较大;另一方面由焚烧带来的发电产品可替代不可再生能源的消耗。


但从垃圾焚烧自身工艺来看,也需消耗能源和资源,这就不可避免产生二氧化碳,因此在核算碳减排量时,企业首先需要摸清各环节的碳排放情况,并梳理高耗能高碳排量点。通过在工艺和设备上开展技术研发,尽可能减少碳的排放以实现“节流”;还可以利用高参数技术提高发电率以实现“开源”。但从经济效益来看,通过技术优化降低碳排放量给企业带来的收益显著低于发电效益,但却是市场竞争的核心抓手。


(2)厨余垃圾资源化利用


随着垃圾分类政策的普遍推行,厨余垃圾分出量日渐增多,如何在实现资源化利用的同时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是技术选择的重要参考。目前厨余垃圾资源化的技术路径包括好氧堆肥技术、厌氧消化等,其中厌氧消化技术通过产沼发电有较好的减排效果,厌氧消化产生的沼渣也需要通过堆肥处置实现厨余垃圾的全量资源化利用,这一过程产生的碳排放量是不可避免的。在满足“三化”条件下,选择厨余垃圾资源化处理工艺时兼顾碳减排要素也是未来技术判定的重要依据。


(3)可回收物的循环再利用


资源循环利用在固废行业碳减排具有较大的贡献度,也是最便捷最直接的手段。通过垃圾分类,建设废弃家电、报废汽车、危废等回收处理体系,提高可回收物的资源化利用率,降低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减少经原材料初次生产的能耗,可有效落实碳减排。当前各城市的可回收物体系尤其是针对低价值可回收物的回收相对薄弱,未来需要对传统回收模式开展大变革。


(4)污水处置业务


污水处理一直是行业内相对高耗能高碳排放地带,随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践行,环保要求日趋严格,企业不得不通过加大药剂使用量、延长停留时间、增加膜深度处置环节等方式达到排放标准,但这一过程,也带来了能耗和电耗的增加。从低碳排放角度来看,企业可以通过对有机物的回收利用,出水余温热能回收,在电能上尝试光伏、风能等新能源替代传统能源,探索厌氧氨氧化技术在生活污水上的应用等,在实现碳中和的同时还可以带来经济效益。


(5)环卫设备领域


随着新能源电池的普及,未来环卫行业车辆设备的电动化将是大势所趋。与传统的燃油环卫设备相比,不仅可以减少碳排放量,也可有效降低对环境的污染。目前市面上环卫新能源车的使用率相对较低,未来有很大的市场提升空间。


(6)园区化建设


末端处置园区化建设是固废行业践行低碳理念的终极归宿,利用焚烧和有机垃圾厌氧产生的生物质能源替代污泥、渗滤液等二次污染物处置所需消耗的厂外能源,在园区内因地制宜开展余热利用,尤其是生活垃圾焚烧设施产生的低品质热源,提高热源的使用效率,间接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


在“双碳”背景下,产业在立足产业自身做优化和空间挖掘的同时,也要做好相应的技术及金融知识的储备。


(1)碳监测、碳核算


数据作为碳减排行动的核心基础,监测和核算碳排放量在落实“双碳”举措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当前局势下监测设备的研发和应用恰逢其时,行业内先河环保提前储备了二氧化碳自动监测仪、甲烷自动监测仪、温室气体传感网络监测仪等温室气体监测仪,可满足污染源排放CEMS、企业无组织排放监测、城市及农村监测、碳超级站及碳背景站监测等不同场景的应用。在监测和核算方面,构建行业标准是共同开展碳减排的基础。


(2)自愿减排量登记并参与碳交易


对于固废企业,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可参与碳市场交易,在未来的碳市场中有望获得额外利润。据相关机构测算,生物质发电企业未来参与CCER后利润可增厚6%以上。固废领域可参与自愿减排量备案的项目包含生活垃圾焚烧、填埋气利用、污水处理、废电回收、生物质能利用等。从现有已审定且备案的项目信息来看,以焚烧项目为例,全国已有114个生活垃圾焚烧项目参与CCER审定,其中有24个已完成备案,这些项目主要分布在光大环境、绿色动力、伟明环保、瀚蓝环境、上海环境等公司。


随着《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办法》的制定出台和全国碳交易规则的成熟,市场也会逐步规范。作为末端处置企业,当下需紧跟市场政策和动态,熟悉游戏规则,考虑到CCER审定需要经过项目设计、审定、项目备案、减排量核证及减排量备案五个步骤,工作量相对较大,且目前碳交易市场以电力行业为主,生物质能源的CCER项目还未启动,备案方法也正在重新定义,因此固废企业需优先摸清家底,提前准备好相应申报材料,做好随时参与碳交易的准备。


(3)储备CCUS技术


CCUS技术是指对碳开展捕集、封存和利用(carbon capture,utilization and storage ,CCUS),CCUS对碳减排具有很大的潜力,也是作为林业碳汇的有效补充,若技术应用较为成熟可能实现零排放甚至负排放。对于工业生产、燃煤发电等行业不可避免产生的碳排放量,可通过CCUS技术实现二氧化碳的资源化利用。目前CCUS应用主要有:将液体、固体CO2的冷量用于食品蔬菜的冷藏、储运,在啤酒、碳酸饮料中的应用,CO2催化加氢制取甲醇,以CO2为原料合成尿素,以微藻固定CO2转化为生物燃料和化学品等物理、化学和生物三方向上的应用。对于固废行业而言,重点需要在碳排量较大的环节因地制宜开展碳捕集工作,助力碳减排。但考虑成本因素,CCUS可在实现碳中和阶段逐步推广应用,现阶段还处于技术研发和试验过程。


(4)充分利用碳金融


在双碳政策下,各大银行也在积极探索绿色金融产品,包含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股票指数和相关产品、绿色发展基金、绿色保险、碳金融等。随着碳中和债券的发行、首批公募REITs项目的落地(包含2个环保类项目)。碳金融给环保企业提供了新的多途径融资渠道,无论是建设类重资产企业还是运营类轻资产企业,未来环保类企业有望被重新估值。


综合以上环保行业碳减排路径分析来说,环保企业在双碳背景下,有很多机会和空间待挖掘。


仅从固废行业来看,综合以上分析,具有全产业链的固废企业在双碳背景下,相对具有更大的市场空间和优势。


受国家政策、市场空间的影响,越来越多的环保企业将单一领域向多领域拓展、产业链一端向两端延伸作为企业定位和目标。这一点在固废领域也比较明显。


如瀚蓝环境,2019年9月,瀚蓝环境收购国源环境,公司固废业务进一步向产业链上游延伸,进军环卫领域。2020年8月“深圳市国源环境集团有限公司”正式更名为“瀚蓝城市环境服务有限公司”。瀚蓝环境在加强运营管理、推动工程建设的同时,积极进行固废处理项目拓展,推动固废业务纵横一体化发展,成功完成不同细分领域横向一体化协同发展,产业链从前端到后端纵向一体化完整布局的“大固废战略”。


再如,作为国内固废行业起步最早的“老牌”国企之一,上海环境在布局“十四五”规划时,明晰了从“2+4”演化升级到“环境治理+”的战略定位,确定了“规划咨询、生态修复、代建代管”三项轻资产业务和“生活垃圾、危废医废、污水处理”三项重资产业务,轻重并举、双轮驱动的业务布局,未来在横向和纵向产业链上将逐步拓展和延伸。


不仅如此,近两年,很多环保企业,在原有业务基础上开始向固废领域延伸,不断强化企业的综合实力。如中工环境、中建生态环境集团有限公司等,陆续完成企业更名,强化“十四五”期间对整个环保体系的布局,不断提升固废处置领域的综合实力,延伸产业链,转型环境综合治理服务商。


毫无疑问,“双碳”目标已经成为目前行业普遍关注的重点和不断努力的目标。而在“十三五”期间已经开始着手和实践的企业,在面向双碳机遇时,必然更具优势,可快速上车,抢占先机。


据了解,在促进碳减排领域,上海环境“十三五”期间已开展系列工作,如更换风机、将电驱动循环水泵更换为蒸汽驱动、淘汰电机等技能技改工作,可直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除此之外,上海环境早在2006年就开始着手参与碳排放权交易工作,目前已有5个CCER项目完成备案,其中上海市天马生活垃圾末端处置综合利用中心工程是国内第1个在国家发改委成功备案的垃圾焚烧发电类项目。据中泰证券测算,假设公司所有项目均申请CCER到位,以2020年上网电量21.85亿千瓦时为基准,按照目前吨碳30元水平,上海环境通过碳交易可额外获得3764.5万元收益。未来两年公司新增投产将进入高峰期,预计新增处置规模1万吨/日,年上网电量新增约10亿千瓦时。目前上海环境正在以松江天马固废处置基地为示范,融合生活垃圾焚烧、湿垃圾处置、建筑垃圾资源化等项目打造无废低碳环保产业园,以减少对化石能源、水资源等资源能源的消耗,有效降低碳排放量。


6月16日,上海环境充分利用自身良好的绿色业务背景及信用优势成功发行绿色超短融,这也是上海环境对“碳达峰、碳中和”、“绿色金融”理念的有力践行。据了解,债券募集期间有多家金融机构积极参与申购,也充分反映了上海环境在资本市场上获得了广泛认可。


环保行业助力碳减排,每一位环保人都有一份责任。尽管环保市场近期新闻动态频频,风起云涌,各类国企央企大举进入,但各家企业在碳达峰、碳中和领域的谋篇举措仍未明显显露,但从目前产业的布局轨迹来看,环保企业在“双碳”背景下,必然会发挥更大的能量。我们也一同期待在时代背景下,环保企业的蝶变与翱翔。

*本作品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