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中国网 >  新闻 >  正文

延庆赛区工程建设6年:就是为了山青水绿的承诺

来源:北京晚报 时间:2021-07-07 13:48:37

字号

夏日的延庆,一碧万顷,满目葱茏。海拔2198米的小海陀山顶,更是繁花似锦,美不胜收。


延庆赛区生态修复是北京冬奥会建设周期最长的一项工程,历时6年。成千上万的冬奥建设者、专家、村民,投入到庞杂的赛区建设中,他们边建设边保护,完成修复面积214万平方米。让山依旧青、水依旧绿,是他们对这片山林的承诺。


image.png


摸底 三大赛区中建设难度最大


延庆赛区是北京冬奥会三大赛区中建设难度最大的,曾是无水、无路、无电、无通讯的“四无”赛区。绿色低碳可持续是冬奥场馆建设必须遵循的“铁律”,生态修复工作也一样。


如何践行“山林场馆、生态冬奥”的理念?“要将因场馆和基础设施建设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降至最低。”市重大项目办副主任于德泉介绍,2016年,在动“第一锹土”之前,林业、水土、生态专家先期开展了生态环境本底调查。


北京林业大学教授张志翔和同事们就是其中一个团队。建设前,小海陀山上几乎没有可供攀登的路,到处都是茂密的植被。2015年10月,张志翔第一次徒步登上小海陀山顶。没有路,大家只有绕道河北,从坡度稍缓的另一侧登顶。第二年,他们正式进驻开始生态环境和生态多样性摸底调查,最多时团队成员达100多人。


专家团队摸清了赛区内动植物的种类、数量和分布特征,以及土壤、水文等关键数据,为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提供了科学决策的依据。随后,赛区核心区总体规划确定了54项环保措施,包括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技术方案、生态环境修复规划、外来物种防控方案等。214万平方米、175处生态修复地块,全部落在了一张图上。


植物 “私人定制”移植珍贵物种


2017年4月,延庆区张山营镇上板泉村8号地迎来第一批“植物移民”,同时还有762棵树木移植到了新建的冬奥森林公园。在延庆冬奥村,榆树、椴树、核桃楸等313棵树木在此“安家”,每棵树都有编号。


这得益于“私人定制”的保护。根据植物特性,冬奥建设者提供了人性化“服务”。对生态环境友好、受施工干扰小的植物,原地进行保护,施工过程中无法避让的树木,则需要“移民”。


建设方北京北控京奥建设有限公司的景观工程师赵瑞勇在小海陀山奋战了700多个日夜,他和团队负责踏勘、移栽复种树木、修复山地,保证进入赛区的苗木质量和效果。


“什么气候条件适合哪些树种生存,都有讲究。”赵瑞勇说,虽然施工图纸标出了每个点位的情况,但延庆赛区地形复杂,图纸上的信息未必准确。国家高山滑雪中心周边大部分山地边坡超过45度,有的区域甚至超过70度,这些地方全靠人工勘探。赵瑞勇和同事们一步一步丈量现场,做好记录,再反馈给施工单位。最终,24272株乔木完成迁地移植,11027株灌草近地移植。


土壤 8.1万立方米表土全手工剥离回用


山区表土是宝贵的自然资源,对剥离的表土进行回用,不仅可以恢复原有植被,而且能避免外来生物的入侵。建设者聘请专家编制各区域的表土剥离方案,首次提出高海拔全范围剥离,对施工影响区域能剥尽剥,最终实现了原土、原地、原样回填。


表土剥离工作是一项精细活。“表土的下层是沙层,为了保留精而又精的黑色表土,大家全手工开挖,一点一点地将表土挖起,装袋、编号。”赵瑞勇说,建设初期赛区内无水无路无电,有的高海拔地区施工机械无法抵达,只能人力背出进行储存。历时一年时间,共计剥离表土8.1万立方米。这些表土现已全部回用,成为海陀山恢复原有生态的关键因素。


表土的“回归”十分有讲究。坡度较缓的地方比较简单,直接将之前剥离的表土铺上,按照原有植被系统播种修复即可。坡度35度至45度,以蜂巢格室和生态袋的方式进行修复。而45度以上的边坡,只能以喷播的形式,将土壤、肥料、有机质、黏合剂和种子按适当比例混合后,以一定厚度用机械喷射到坡面。喷播完成后,再覆上一层植物纤维毯,既能减少土壤流失,又可对种子起到保温作用,减少水分的挥发,利于后期生长。延庆赛区生态修复的区域多集中在国家高山滑雪中心的雪道及市政道路的边坡周边。海拔高,坡度大,新覆盖的土壤在雨季固定较为困难。只有“随建随修”,依据场地条件,因地制宜。


草甸 剥离的草皮挺过了严寒


乘缆车进入海拔2198米的小海陀山顶,这里是高山滑雪中心的出发平台。一眼望去,绿色的草甸上独有的红色胭脂花随风摇曳,美不胜收。


“这是亚高山草甸,主要分布在山顶平台、比赛出发区和技术雪道周边等高海拔地区。”张志翔介绍,这些草甸就像这座山脉的绿色大衣,可以最大程度地固化水土。


很难想象,这片草甸也曾离开过此地。“这里要修路,我们将草甸剥下来,等施工完了再放回去。”张志翔说,为了将这片草甸整体移出再回归,大家颇费了一番心思,“植物是有生命的,从剥离到回铺,中间有6个月的时间差,还要越过一个冬天。”冬天的小海陀山顶七八级大风是家常便饭,最低温度达零下30摄氏度,剥脱的草皮能挺过严冬吗?


2018年10月,这项工作正式开始。在剥离过程中,草皮块的大小和厚度是掘取草皮的关键点,施工中保证所取的草皮块尽可能大,一般规格为35厘米×40厘米,厚度为20厘米至25厘米,保证所取草皮的厚度大于根系深度,避免切割根系。然后将这些草皮堆叠起来,高度不超1.5米,并用腐殖土填塞缝隙,存放在无草甸植被的阴坡上,草皮浇水封冻,用加厚无纺布覆盖。同时,选取合适规格的草皮进行装袋,周围用装有腐殖土的吨袋压实,在草皮周围围成一圈,预防冻害。


2019年4月,经过一个冬季的考验,建设者们怀着忐忑的心情,掀开了覆盖草甸的无纺布。他们激动地发现,这些草甸长出了新的嫩芽,技术终于取得了成功。之后,亚高山草甸实现了完美“回归”,3500平方米草甸全部回铺,这项技术还成功申请了专利。


动物 建起专用通道和栖息地


在冬奥赛区外围,还有一个团队,密切监测着生态环境对周边的影响。


延庆区张山营镇村民刘大计和队友每天早上8点半出发上山,按不同的线路巡护,从事先放置的红外相机读取数据,输入手机再传入办公群。“我们看到了斑羚、野猪、狍子等野生动物。”刘大计开心地告诉记者。


结合施工建设形成的自然空间,建设者开展了动物通道建设和栖息地重建。考虑到动物活动的特点,利用涵洞作为动物通道,利用施工废石、湿地重建爬行类动物栖息地。赛区内还安装人工鸟巢50个,架设29台红外相机,多次监测到大、中、小型哺乳动物和鸟类,包括狍子、猴子、野猪等。


赛区周边的水质情况也是生态监测的重要一部分。刘大计自2017年1月就分配到塘子沟巡护站工作,而经过专业人员的科普他才意识到,平时见到的“杂草”原来是水毛茛。“水质好,它才能长出水毛茛。水质差一点儿它都出不来。”刘大计说。


眼下,延庆赛区四大场馆正在进一步完善中,生态修复工作也进入美化、优化、精细化阶段,看着北京2022冬奥会就要在家门口举办,刘大计和村民们心里说不出的高兴,“这儿风景一天天变美,我们对未来充满期待!”


*本作品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