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中国网 >  湿地 >  正文

湿地生态美 群鸟尽情飞

来源:人民资讯 时间:2021-09-09 14:56:45

字号

       近日,由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刘茂松副教授带队进行的为期一年的湿地鸟类调查报告公布,其详细记录了南京主要湿地鸟类的分布状况,给出了这一详实的基础数据。这些鸟类中,仅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的就有11种,其中,濒危等级2种,易危、近危共9种;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的共计21种。

“这是我市首次针对重要湿地鸟类进行的一项系统性调查。”刘茂松表示,调查中他们惊喜地发现,像东方白鹳、黑脸琵鹭、白琵鹭等珍稀濒危鸟类,过去仅是南京蜻蜓点水般的“过客”,现在在退渔还湿的龙袍兴隆洲、江宁新济洲等多处湿地集群频现,实属难得。

9处湿地统计发现鸟类154种

春夏秋冬,一年四季的鸟类分布特征尽数收录进这一调查报告。由于记录详实,调查报告被评审专家称为“一份完整的南京湿地鸟类监测报告”,并建议“持续监测,确保数据的连贯性”。

基于鸟类时空分布和湿地类型,调查组在南京选取了9处重点调查区域,包括长江新济洲国家湿地公园、龙袍长江省级湿地公园、固城湖省级湿地公园、六合池杉湖省级湿地公园等。调查范围涵盖鸟类资源相对丰富的各级湿地公园和湿地保护区,其中包括河流、湖泊、沼泽等自然湿地和水库、养殖场等人工湿地。根据区域特点,调查采取“样线法”和“样点法”,分四个季节展开,每次持续10天左右,采用“定时定点”,即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地点、特定的方法踩点抓拍,共计观测鸟数25666只。

据统计分析,此次调查在南京湿地共记录鸟类154种,其中国际濒危鸟类2种,分别为东方白鹳、黑脸琵鹭;易危4种,分别为鸿雁、红头潜鸭、白头鹤、田鹀;近危5种,分别为鹌鹑、罗纹鸭、白眼潜鸭、凤头麦鸡和震旦鸦雀。这里面,白头鹤、黑脸琵鹭、东方白鹳为国家一级保护鸟类;鸿雁、小天鹅、小鸦鹃、水雉、白琵鹭、鹗、黑翅鸢、雀鹰、大、黑鸢、黑翅鸢、震旦鸦雀、蓝喉歌鸲等18种为国家二级保护鸟类。

众多珍稀濒危鸟类前来越冬繁殖

南京是东亚-澳大利西亚鸟类迁徙路线的重要节点,是水鸟的重要越冬地。秋冬季节主要以水鸟为主,如普通鸬鹚、绿头鸭、斑嘴鸭、花脸鸭、红头潜鸭、小天鹅等。刘茂松及团队研究发现,有3种鸟类单次记录超过或接近1000只,分别为普通鸬鹚、斑嘴鸭、绿头鸭,其中,普通鸬鹚单次记录数量为3284只。而在池杉湖拍到的普通鸬鹚也是种群数量最高的鸟类,达5066只。“说明南京附近的湿地对水鸟的越冬等具有重要意义。”刘茂松说。

早前,据中国观鸟记录中心观察,南京已成为众多珍稀濒危鸟类的重要越冬和繁殖地。调查组在调查中也进一步证实了这一点。“冬季是南京部分重要湿地迎来众多珍稀濒危鸟类的高峰期。”刘茂松表示,石臼湖每年冬季均会迎来大批的小天鹅、白琵鹭、灰雁、豆雁、鸿雁等珍稀濒危水禽;龙袍则在2020年12月份观测到白头鹤、东方白鹳、白琵鹭、黑脸琵鹭等珍稀水禽在此越冬。

难能可贵的是,此次调查中,团队成员在多处湿地共计发现十几只东方白鹳、五十几只白琵鹭,主要在龙袍、新济洲、石臼湖等开展退渔还湿的区域集群出现。

不同季节,停留在南京的鸟儿的种类和数量也迥然不同。在此次设定的调查区内,春季鸟儿的种类最多,达101种;冬季鸟儿的数量最多,有10321只。

“十三五”修复湿地1.72万亩

跨江而居,秦淮河穿城而行,还有广阔的石臼湖、固城湖等作为点缀……南京市域内,河流密布,水系发达,共有大小河道120条,湿地面积972平方公里。湿地资源及类型丰富,既有湖泊、河流等自然湿地,又有大量的库塘、水产养殖场等人工湿地。保护和科学管理湿地资源是我市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

为落实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战略,“十三五”期间,我市在长江流域大力实施湿地修复工程,共计修复湿地1.72万亩,其中包括长江湿地7600亩;同时建设了9处湿地公园和17处湿地保护小区,自然湿地保护率达 68.6%,已连续两年位居全省第一。

在新济洲、八卦洲、龙袍、绿水湾等长江沿线的湿地公园,相继开展了退渔还湿、动植物栖息地修复、江滩湿地植物恢复等工程,使得长江湿地近年来多次观测到白琵鹭、黑脸琵鹭、东方白鹳、震旦鸦雀、白头鹤和红头潜鸭等珍稀濒危鸟类。

为进一步提升全市湿地保护管理水平,市绿化园林局于2019年编制《南京市湿地生态监测体系建设方案》(2019—2024),南京湿地由抢救性保护转向全面保护新阶段。截至2020年12月,全市已初步建成以湿地公园为主、重要湿地和其他湿地保护形式为辅的湿地监测系统。

市绿化园林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湿地是我市重要的生态资源,对保护区域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区域平衡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为市民提供了公共休闲、游憩及接近自然的空间。

*本作品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