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中国网 >  生态专题 >  正文

充分认识“先立后破”谨防减碳影响经济发展

来源:一财评论员 时间:2021-09-16 11:24:05

字号

在“双碳”目标(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推动下,今年以来各地纷纷制定和实施降碳减排计划,不过这一过程中出现的运动式“减碳”“一刀切”等行为,对经济构成的不利影响,在经济复苏至关重要的当下需要重新审视。


日前,江苏某地因减排压力纷纷展开限电措施,部分企业受“双控”目标影响,停产达二十天之久。南通作为中国纺织产业出口重镇,在经济复苏及劳动密集型外贸订单大规模回流的背景下,因限电而停产引发不小争议。当地官员则称,完成年内“双控”目标还有不到4个月,要扭转局面必须采取非常规手段,要下猛药下重药,出手要快。


这样的形势下,对经济的影响已经在8月份的经济数据中体现出来。国家统计局15日公布的数据显示,8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3%,过去4个月的同比增速分别是9.8%、8.8%、8.3%、6.4%,呈持续下滑趋势;1~8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增长8.9%,年内首次跌破两位数。


“双碳”目标的意义无需赘言也不容置疑,但在执行过程中理应考虑到经济的正常运行,务必将负面影响降至最低。事实上,7月底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就提出,要坚持全国一盘棋,纠正运动式减碳,先立后破。


但在具体落实过程中,一些地方、行业和企业有所“跑偏”。此前国家发改委在新闻发布会上就提到,有的地方、行业、企业“抢头彩”心切,提出的目标超越发展阶段;有的地方对高耗能项目搞“一刀切”关停;有的金融机构骤然对煤电等项目抽贷断贷。这些现象与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初衷和要求背道而驰,必须坚决予以纠正。


事实上,权衡好实现“双碳”目标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关键就在于把握“先立后破”。具体而言,就是要先把减碳的基础设施做好,在保证经济平稳运行的基础上和不新建“两高”项目的前提下,再开始去煤减碳。中国经济发展还需要稳定增长,必须保障能源安全、电力充足稳定供应。如果先破后立,那将对经济造成较大冲击。


以今年以来各地频现“限电”,尤其是民营企业集中且外贸订单丰富的地区,突然的限电对企业乃至就业都会产生一定的打击,类似这种“为减而减”的行为,与经济稳定发展相悖,不值得提倡。正确的做法是将绿色低碳转型着眼点放到形成新的绿色电力等的供给能力上,有了新的才能替代旧的,在确保产业供给安全前提下平稳转换。


因此,就实现“双碳”目标而言,加大和鼓励绿色低碳能源供给的基础设施建设是当下最为紧要的。包括政府层面应加大财政支持力度,牵头建设绿色低碳能源供给设施,同时倡导和支持民间资本参与,并鼓励金融机构在信贷等方面予以支持。


此外还有技术因素的制约。现阶段中国能源转型的主要方向是化石能源消费向非化石能源消费转移、高碳能源向低碳能源转移,阻碍因素之一是清洁低碳能源的相关技术可能还不够成熟,此时如果强行推广清洁低碳能源,或许会打击能源经济,损害公众利益。所以当下应积极支持相关技术突破,以期新能源能够尽快市场化。


总体而言,“先立后破”意味着需要稳住存量,争取时间实现新能源的逐渐替代,从而向低碳乃至“零碳”的平稳过渡。目前需要充分认识并践行“先立后破”,防止运动式“减碳”等现象带来产能的过度去化,造成减碳与经济、产业发展失衡。


*本作品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