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未来十年是气候行动重塑全球政治经济格局的关键时期。我国承诺力争2030年前二氧化碳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意味着要完成全球最高碳排放强度降幅,要用全球历史上最短时间实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必须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对标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把握大趋势、推动大变革、构建大格局,走出一条彰显责任担当、发展竞争优势、营造良好环境的碳中和之路。
一、把握大趋势,彰显责任担当
气候变化是不争的科学事实,是紧迫而严峻的现实危机,绿色低碳转型已成全球大势所趋,是未来经济、科技、制度竞争的新高地。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应对气候变化不是别人要我们做,而是我们自己要做,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
——基于科学,展现大国决心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五次大规模科学评估表明,当前全球气温已比工业化前升高出1.0℃左右(0.8-1.2℃),主要由人类活动引起,如果不采取更多减缓和适应行动,本世纪末有可能达到3℃、4℃甚至更高。全球适应委员会等国际机构报告指出,2020年气候变化灾害带来的全球经济损失超过3000亿美元,到2030年,将有超过1.2亿人口因气候变化陷入绝对贫困。
我国是易受气候变化影响的国家。1991—2020年,因气象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2400多亿元,死亡人数近3000人。如果温升达到3℃、4℃,周边海平面将可能上升1米,而沿海地区集中了40%以上的人口和50%以上的GDP,必将遭受严重的经济社会损失。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重要国际场合强调《巴黎协定》代表了全球绿色低碳转型的大方向,作出一系列重大宣示,展现我国气候雄心和决心,为全球气候治理进程注入了强大的政治推动力,得到国际社会高度赞誉。
从我国落实自主贡献的实践看,与2005年相比,我国2020年单位GDP碳强度下降了48.4%,相当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57.9亿吨,相应减少二氧化硫约1200万吨、氮氧化物约1150万吨;森林蓄积量增加约51亿立方米,同期GDP增长4倍,实现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人均寿命增加5.5岁,既超额完成对外承诺的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目标,又很好实现了气候行动与经济环境协同发展。
——基于国情,增强内生动力
碳达峰碳中和是党中央经过深思熟虑作出的重大决策,实现目标需付出巨大努力。一是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大,占全球排放量的28%,超过美、欧、日的总和,人均碳排放6.5吨,高于全球平均水平。二是在低碳、零碳约束下,不少国家积极推进碳标签、低碳产品认证制度,酝酿征收碳关税。我国制造业占全球比重约为30%,大量商品在我国生产、在他国消费,既承担了跨区域转移的“隐含碳”,又面临国际贸易绿色壁垒。三是我国产业结构偏重、能源结构偏煤、科技及基础能力偏弱,实现全面绿色低碳转型面临巨大挑战。与此同时,我国又拥有较完整的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特别是可再生能源发展走在世界前列,装机总量约占全球33%,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超过500万辆,约占全球50%,5G技术世界领先,为智能化电气化奠定了有利基础。
因此,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虽然面临巨大困难挑战,需要付出艰苦努力,但也为我国经济社会全面绿色低碳转型带来重大机遇。采取积极气候行动,可以带动130多万亿元投资,相当于每年GDP的2%—3%,市场潜力巨大;可以降低产品“碳密度”,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在国际贸易中保持竞争优势;还可以从源头解决环境污染问题,有望实现环境空气质量一级标准(PM2.5年均浓度15微克/立方米),大幅提高民众健康水平。这也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
二、推动大变革,发展竞争优势
全球已有56个国家宣布到本世纪中叶实现碳中和,约占全球排放的近70%,各国将加快推动以绿色低碳为特征的产业革命和技术变革,必将引发世界主要经济体的竞争博弈。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既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变革,也是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契机。
——坚持系统思维,做好顶层设计
气候行动涉及经济社会各个领域,是一项大的系统工程,要坚持系统思维,处理好发展与减排、整体和局部、短期和中长期的关系,处理好减污降碳与能源安全、粮食安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的关系,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以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为引领,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以能源绿色低碳发展为关键,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空间格局。
做好顶层设计,就是要在中央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针对重点领域、重要环节、重大问题,研究提出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政策举措,出台碳达峰碳中和指导性文件,有关部门按职责任务分工全力推进,形成合力;同时,压实地方责任,明确目标任务,根据实际制定并实施行动方案,确保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
——坚持战略思维,保持战略定力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人均GDP刚刚超过1万美元,只有美国的1/6,欧盟的1/3。不到10年的时间实现碳达峰,届时人均GDP将远低于发达国家达峰时的水平。从碳达峰到碳中和,欧盟大体需要60年,美国要45年,而我国则要力争30多年实现。
未来十年是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关键时期。必须坚持战略思维,保持战略定力,对内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充分挖掘新经济、新技术、新业态以及电力、工业、交通、建筑等领域改革创新带来的巨大减排潜力,促进新旧动能转换升级,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积极发展非化石能源,严控煤电项目,“十四五”时期严控煤炭消费增长,“十五五”时期逐步减少,倒逼高质量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低碳转型。对外坚守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底线不动摇,遵循经济规律,按自身节奏、用实际行动展现负责任大国形象。
——坚持创新思维,确保重点突破
任何一个国家,要实现碳中和,都必须依靠创新。谁更具创新思维、更有创新能力,谁能率先突破关键技术、形成制度优势,谁就会取得绿色低碳发展的规制主导权,抢占国际市场先机。
国际能源署2021年发布的《2050净零排放:全球能源行动路线图》显示,超过50%的净零排放关键技术尚未成熟。因此,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关键在于自主科技创新,要积极谋划低碳零碳科技发展战略,推进高效率太阳能电池、可再生能源制氢、可控核聚变、零碳工业流程再造等低碳前沿技术攻关,加快智能电网技术、先进储能技术、规模化碳捕集利用和封存技术等研发和推广,建立完善绿色低碳技术评估、交易体系和科技创新服务平台。
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保障,应全面深化能源体制改革,明确局域网、微电网和分布式电源的市场主体地位,全面放开竞争性环节电价等;完善财税价格政策,在加大公共资金投入、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的同时,研究设立国家绿色低碳转型基金,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加快建设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健全法律法规,完善标准计量体系,提升重点产品能耗限额要求,建立统一规范的碳核算体系。
三、构建大格局,营造良好环境
气候变化是关乎人类生存发展和子孙后代福祉的一场危机,没有一个国家能够置身事外、独善其身,坚持多边主义、合作共赢是世界各国的唯一选择。我国较早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各国随之纷纷更新自主贡献目标和碳中和愿景,我们将继续推动全球气候治理多边进程,为各国绿色低碳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基于规则,体现公平合理
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国际谈判,确保今年召开的格拉斯哥气候大会取得积极进展,在坚持公开透明、广泛参与、缔约方驱动、协商一致的基础上,为全面精准落实《巴黎协定》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一是坚持公平、能力、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各国根据国情更新有力度的自主贡献目标和制定颁布本世纪中叶实现碳中和的中长期发展战略。二是坚持减缓、适应、资金、技术全面均衡发展,坚持发展中国家能力建设和得到发达国家支持要相匹配,发达国家要兑现每年1000亿美元的资金承诺。三是尽快解决《巴黎协定》实施细则关于建立全球碳市场谈判未决问题,尽早建立全球碳市场,保护环境完整性,防止碳泄漏,维护贸易公平。
——勠力同心,推动合作共赢
欧、英、美、日、韩、巴西等许多国家或地区已明确到2050年实现碳中和净零排放目标,德国进一步提出2045年实现气候中和目标,给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带了个好头。尽管各国国情、发展阶段不同,目标有所差异,但理念、路径、政策举措大同小异,在电力脱碳、工业脱碳、电气化和智能化、低碳零碳建筑和交通等领域面临同样的挑战。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各国可以充分发挥各自比较优势,强化国际交流、政策对话与务实合作。本着合作共赢的精神,在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道路上,深化与各国在绿色技术、绿色装备、绿色服务、绿色基建、绿色金融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引领全球气候治理进程,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