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中国网 >  液废 >  正文

让污水进管网 湖北投资300多亿元做实城市“里子”

来源:湖北日报 时间:2022-08-26 14:34:08

字号

4月27日,技术人员在武汉黄孝河已经完成清淤的暗涵内巡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柯皓 通讯员 翟岩 摄)


今年以来,湖北省城市建设大力引入社会资本,加大地下管网疏浚清理力度,补齐地下短板,让污水进管网,同时加强城市黑臭水体治理,原来的一个个“龙须沟”,摇身变成为一条条景观带。


排查城市污水管网近九成


8月13日下午,十堰城区最高气温接近43℃,室外就像一个巨大的“蒸房”。该市供排水监督管理处的管网巡查人员头顶烈日,与臭烘烘的窨井为伴,用他们的汗水为保民生、保运转、保安全连续奋战。


排水设施管护人员彭磊常说:“窨井虽小,却是守护人民的一座重要关卡。”因为在室外连续高强度的工作,彭磊当天因中暑差点晕倒,喝了一瓶十滴水,略微休息十几分钟后,又继续参与管网疏通的“战斗”。尽管烈日炎炎、酷热难耐,但像彭磊一样的排水人仍奔波于城市的大街小巷,疏浚管网、维护设备,当好“清道夫”,守护着城市地下管网的安全,以辛苦指数换取群众的安全指数和幸福指数。


城市污水管网“生长”在地下,因为年代久远,加上地形变化、资料缺失等因素,以往地下管网状况并不十分清楚。为了摸清状况,查漏补缺,实现污水应收尽收,今年我省加大了城市污水管网的排查检测力度。


污水管网内富含有毒气体,还可能突发涌水等情况,直接威胁检测人员安全。在武汉黄孝河路的一处涵管,“放哨”的随动预警巡检机器人,吊在暗涵上方墙壁的导轨上来回巡查。它高约30公分,“眼睛”是可360度转动、精度达到星光级的监测摄像头。它“鼻子”也很灵敏,铁盒“肚内”集成的多种传感器实时监测着氧气、硫化氢、甲烷、一氧化碳、氨气等5种气体的浓度,当数值超限或上升速度过快时,就实时预警。它还能拖拽120公斤的物体。一旦发生人员昏迷等紧急情况,可让机器人搬运至涵洞口施救。


这就是中建三局绿投公司自主研发的巡检机器人,配有“有限空间安全作业智慧管控系统”,还有“四窍”,即四个可转换、以便调节暗涵内空气的通风、送风井;来水挡板,高强度铝合金制成、能防瞬时涌水;智慧门禁,管控进入暗涵作业人员身份等。目前,该公司正在二次研发,进一步提高机器人的性能,以适应更多场景。


人力与智能齐上阵,地下“图景”越来越清晰。来自省住建厅的消息,全省38个设市城市计划排查污水管网约1.86万公里,现已开展排查的污水管网约1.54万公里,占比82.8%,根据各地制订的管网排查检测方案,需排查检测污水收集管网1.1万公里,现已完成排查检测约0.95万公里,占比86.4%。


吸引社会投资300多亿元


在宜昌城区,一场地下“鏖战”正在火热推进。


自去年3月以来,该市谋划实施宜昌市主城区污水厂网、生态水网共建项目二期PPP项目,计划近5年投资38.99亿元,实施五大子项目,包括对城区13个片区约900公里现有地下管道检测和清淤、“一江两岸”污水厂网新建和改扩建、宜昌城区(点军区段)长江岸坡生态治理等。工程完工后,将全面改善水环境质量,基本实现城区污水全收集全处理,有效提高污水处理厂进水浓度,大幅削减雨季溢流污染,显著提高污水系统处理效能,构建滨江生态廊道,兼顾内涝治理,解决主城区重点内涝痛点。


4月27日,武汉黄孝河暗涵清淤修复现场,技术人员将平时沉在暗涵底部清淤的机器人吊上地面,进行维护保养。黄孝河机场河流域综合治理一期工程是武汉在建规模最大、范围最广的管网修复工程。项目包含6.3公里机场河明渠清淤,35.2公里排水管道清淤修复以及29公里排水箱涵清淤修复。黄孝河机场河流域综合治理一期工程将提升水环境质量、加强行洪排涝能力,惠及大汉口片区250余万市民。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柯皓 通讯员 翟岩 摄)


宜昌市猇亭区通过“污水厂网、生态水网”共建项目的实施,推进区域入河排污口整治。猇亭区政府和三峡集团合作实施的“两网工程”PPP项目,是长江大保护先行先试项目之一。


工程项目包含污水厂网及配套道路工程5个子项、长江生态廊道建设工程3个子项、1个工业污染监测平台、1个长江一级支流综合治理;新建、改造网管长度22公里,污水处理4万吨/天。


根据各地今年城建项目计划,全省谋划实施道路配套管网建设及雨污分流改造、水环境综合治理、污水管网混错接改造等项目,总投资300多亿元(含道路建设投资)。据介绍,这些投资主要来自长江三峡技术经济发展有限公司三峡分公司、中铁十一局、省属投资平台,通过PPP、总包等方式进行。


截至目前,全省启动实施污水处理厂新扩建项目27个,已完成13个,新增污水处理能力49.5万立方米/日,新建改造污水管网约835公里。总体看来,随着攻坚提升专项行动深入推进,全省城镇污水收集处理能力得到明显提升。


“龙须沟”变身景观带


处暑时节的竹皮河,河面碧波荡漾,两岸绿草茵茵,行人悠悠漫步,构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荆门市环保局副局长付正洪表示,现在敢向来荆门的朋友推荐家门口的这条河了。


如今一步一景的竹皮河,曾经却是另一副模样:由于竹皮河自然径流量小,加上工业污染、生活污染和农业面源污染综合影响,退化为集污水、洪水和季节性干涸三大问题于一身的劣V类水质,并登上全国城市黑臭水体名单,成为当地群众口中的“臭水沟”。


为解决荆门市竹皮河水环境污染难题,2016年,中国能建葛洲坝集团投资14.1亿元,承建荆门竹皮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城区段)PPP项目,由中国能建葛洲坝水务公司负责项目“投建营”。


据了解,竹皮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城区段)PPP项目是湖北第一个落地的国家财政部PPP示范项目,采取BOT、TOT、BT、委托运营经营方式,投资、建设、运营60公里的河道综合治理工程,新建总规模5.72万吨/日的污水处理厂及其配套管网工程等。


中国能建葛洲坝水务公司采取截污控源、景观绿化、水生态治理、湿地管理、一体化设施、生物制剂等治理措施开展河道治理,改善河道周边环境、水体水质、水生生物、水生植物以恢复河道的自然水体特性。同时,采用智慧化、信息化、集约化管控,确保了荆门市市政排水设施运行稳定、污水处理达标,真正实现“全城污水进管网,一河清水穿城流”的目标。


该公司负责人介绍,公司打造了竹皮河流域智慧水务综合管控平台,系统实现对荆门竹皮河流域水环境各要素全过程的动态监管、模拟分析与预测、应急跟踪、管网运维、GIS可视化展示与管理,实现污染源、排水系统、污水处理以及水环境综合信息监管的“四位一体”。


如今漫步城区,竹皮河水质明显改善,水体自净能力得到恢复,生态系统逐渐形成,实现了水清、水美、水生态、成景观的自然水体环境,成为市民休闲、娱乐、观光的自然场所。该市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还将采取措施,对竹皮河下游进行治理。


截至目前,全省26个县级市共识别认定建成区黑臭水体33个,初步制订了“一水一策”整治方案,目前已有27个整治工程动工建设。


*本作品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