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完的洗衣液外包装、吃完的零食包装应该算什么垃圾?如果把他们收集起来重新高值利用,您愿不愿意加入其中?由绿色再生塑料供应链联合工作组(GRPG)和中国物资再生协会再生塑料分会牵头,多家单位共同发起的“软塑新生”项目即将正式启动,这将为实现塑料软包装的闭环高值化利用,为塑料循环经济发展探索出崭新的模式。
为何是“软塑”?——体量巨大,回收利用亟需突破
聚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聚苯乙烯……生活中看似差不多的塑料其实有上百种,且每种都有不同的回收利用方法,工序繁杂,塑料软包装因其材质多样、复杂、重量轻等特性,回收利用已成为全球难题。
据估算,2020年我国用于生产塑料包装4500吨原材料中,用于生产塑料软包装的塑料原材料超过2000万吨。也正因为如此,近几年我国的塑料回收率一直徘徊在30%左右,虽然已居世界前列,可也陷入了增长“瓶颈”,塑料软包装回收利用亟需突破。
“原则上每种塑料都能回收利用,但相对于传统包装,单一材料的塑料在保障包装必要功能的同时,也大大降低了利用阶段的流程复杂度,从而提高利用率。单一材质是易回收易再生的重要指标之一。”中国物资再生协会再生塑料分会秘书长、绿色再生塑料供应链联合工作组副组长王永刚说。
据第三方测试机构Smithers最近发布的专题研究报告《单一材料塑料包装薄膜市场的未来2025年》显示,2019年其市场规模为2044万吨(559亿美元),而2025年将可能提高到2603万吨(709亿美元)。亚太、北美和西欧是全球单一材料塑料包装薄膜的三大消费市场。2020年上述三个区域市场占全球单一材料塑料包装薄膜市场的比重分别为48.6%、17.2%和15.5%。
实际上早在2020年,由财政部、生态环境部、国家邮政局等部门印发的《商品包装政府采购需求标准(试行)》中也提出了商品包装层数不得超过3层,空隙率不大于40%,商品包装尽可能使用单一材质的包装材料等要求。
在政策的指引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影响下,业内对单一材料塑料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而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软塑,则成为众多企业单一材料塑料包装的试验田,不断加入“单一材质”的大军。
“截至目前,玛氏公司旗下的多个品牌,如德芙、士力架、脆香米、宝路、伟嘉、美士等都在中国市场推出了单一材质软塑包装,以便更有利于后端循环利用。”玛氏中国公共事务总监鲍晨表示。
不仅仅是吃的,我们身边每天必需的日化产品包装也在慢慢换成了单一材质的塑料包装。
“宝洁在过去的几年推出了很多产品都使用单一材质的塑料包装,比如汰渍洗衣凝珠等。”宝洁可持续发展研发总监周宛棣说。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早在2021年2月1日,绿色塑料再生供应链联合工作组(GRPG)的《塑料制品易回收易再生设计评价通则》(以下简称双易设计标准)正式实施。理念正是在前端塑料制品设计的时候充分考虑易回收性和易再生性,从源头提高我国废塑料的回收率和高值化利用。
为何一直在“沉睡”?——供应链不够健全
尽管肩负着回收利用重任的单一材质的软塑包装被业内普遍看好,但回收情况却颇为尴尬:绝大多数包装袋都“走”向了垃圾填埋场或焚烧炉,并没有发挥出它应有的价值。
“塑料软包可以回收?这个我真的不知道,没有注意过这些包装的材质,我只知道塑料瓶要单独收集。”北京市丰台区一个小区的垃圾站旁,一位市民正将一包混合着塑料包装的垃圾丢弃。
“目前软塑包装回收价值未被有效挖掘、消费者对软包装回收的意识不强烈,同时也很难辨别其是否为易回收易再生的单一材质软包装。”王永刚坦言。
多位业内人士也表达了同样的观点。百事公司大中华区公共总监樊志敏表示,目前消费者对塑料软包装的可回收、再利用性认识不高,塑料软包装高值利用存在瓶颈。
除了公众意识不强烈,鲍晨还提到了基础设施建设:“一些城市也建立了相应的分拣中心和再生利用设施,但包括软塑在内的可回收物的收集、分拣和再生利用设施缺乏,这对于后期的高值利用也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其实,在此之前已有不少专家学者呼吁为塑料废弃物设立专门的分拣机构,让这些资源尽快实现变废为宝。
“软塑包装变成单一材料只是第一步,单靠企业自身力量很难形成规模化的社会效应,需要政府、行业与企业携手,出台相关标准,共同来推动再生塑料的高值化利用。”周宛棣说。
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副研究员张德元此前表示,塑料污染防治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社会问题,需要广泛动员政府、企业和社会公众的力量,构建覆盖塑料设计生产、流通、消费和回收处置的全链条管理体系。
“当塑料包装废弃物被回收之后,还需要有好的技术支撑和商业案例载体,真正实现回收废弃物的高值化利用。目前来看,每个环节都有挑战,但这同时也是巨大的机遇。”陶氏公司包装、卫材与健康亚太区市场营销总监肖科达说。
如何“新生”?——多方携手打通产业链
政策有支持、市场有需求、企业有动力,也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由绿色再生塑料供应链联合工作组(GRPG)与中国物资再生协会再生塑料分会牵头,联合宝洁中国、玛氏中国、陶氏公司、百事公司共同发起的“软塑新生”项目正式成立。
“我们希望通过项目的宣传和引导,让消费者关注消费品塑料软包装回收再利用,促进单一材质塑料软包装在日常生活中的正确回收分类、投放和再利用,探索社会化普及和回收规范的建立,从而实现物尽其用,助力绿色循环经济。”王永刚表示。
据介绍,“软塑新生”项目是通过集合产业链各环节力量,以塑料制品易回收易再生设计标准为指导,旨在建立塑料软包装“设计—生产—消费—回收—再生—高值化应用”体系。打破壁垒,实现塑料软包装的回收利用并逐步走向闭环高值化利用。
根据项目组设定的工作计划和目标,项目分为四个阶段,通过开展专项试点、示范、复制推广等工作,预期到2025年,范围扩展到全国一、二、三线城市,“软塑新生”项目实现年回收塑料软包装50000吨。
业内企业对这一项目也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和支持,并对项目寄予厚望。
“我们认为项目非常及时,可以联动上下游企业,进行创新,从源头开展塑料软包装易回收、易再生设计,提高消费者认知,挖掘塑料软包装回收再利用价值,打通高值利用瓶颈,能够为国家的‘双碳’目标做出应有的贡献。”樊志敏说。
鲍晨表示,玛氏希望通过与各方的合作,探索并打造切实可行和可复制的软塑回收地方示范项目,在提高软塑回收利用率的同时推动相关政策法规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初步建立中国的软塑循环利用体系。
“在此之前,宝洁已经在防治塑料污染方面做了一系列的工作,我们希望通过这个项目的实施带动塑料软包装的回收利用迈上一个新的台阶。”周宛棣说。
这并不是行业协会和塑料企业的首次联手,自绿色再生塑料供应链联合工作组(GRPG)成立后,先后发布了易回收、易再生设计的“回”字标以及旨在让更多塑料废弃物充分实现规范化再生利用的绿色再生塑料规范体系“再”字标识,不断开启绿色再生塑料供应链的新篇章,引领塑料产业绿色低碳循环体系的建立和发展。
“陶氏将继续通过和价值链伙伴、协会、政府一起实现从技术到实物再到最终完善的商业模型落地,从而真正提高塑料的回收和高值化再利用。未来任重道远,但我们充满信心。”肖科达说。
“希望能通过这个项目的实施来提升塑料软包装废弃物的资源化率,为‘无废城市’建设添砖加瓦,为中国、甚至全球的塑料循环经济发展探索出崭新的模式。”王永刚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