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是农业的底色,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也是农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农业绿色低碳发展对保障国家食物安全、资源安全和生态安全意义重大。
近日,澎湃新闻从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所长赵立欣处获悉,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她将提交关于加快农业绿色低碳发展科技创新相关建议。
赵立欣表示,近年来,我国实施农业绿色发展五大行动,投入品减量化、生产清洁化、废弃物资源化加快推进,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应保障能力稳步提升,农业绿色低碳发展取得明显成效。全国耕地平均等级达到4.76,比2014年提高了0.35个等级,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68,较十年前提高了0.052;化肥农药利用率均超过40%,畜禽粪污、秸秆综合利用率分别达到76%和88.1%,农膜回收利用率超过80%;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超过70%,生活垃圾收运处理的自然村占比达90%以上。
然而,赵立欣也提及,目前我国农业绿色低碳发展还存在关键技术创新有待加强、科技成果转化不畅、监测评价体系不完善等问题,需要加快农业绿色低碳关键技术攻关,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的基础上,发挥好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的引领作用,挖掘农业的减排增汇潜力,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
为此,赵立欣提出三点建议,一是创新绿色低碳关键技术。面向农业绿色低碳发展重大科技需求,推动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开展联合攻关,精准破解农业减排固碳中的技术瓶颈问题,建议开展以水土资源保护与节约利用、退化和污染耕地治理修复、农业投入品减量、农业废弃物资源高效利用等为重点的原始创新和关键技术攻关,重点聚焦种植业节能减排、畜牧业减排降碳、渔业减排增汇、农田固碳扩容、农机节能减排和可再生能源替代领域,研发一批绿色生产和低碳加工技术、产品和装备,降低农业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巩固提升农业生态系统碳汇能力。
二是加快技术成果推广应用。集聚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综合试验站和涉农企业、社会团体等各类创新主体力量,凝练一批适合不同地区、不同产业、不同品种的绿色低碳技术模式,形成一批综合性技术解决方案,在全国创建一批农业绿色低碳技术示范基地,加快农业绿色低碳技术推广应用,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建立农业绿色低碳技术成果第三方评估机制,创新开展知识产权评议、成果价值评估、技术风险评价等。
三是建立健全监测评价体系。加强农业农村减排固碳监测、核算、报告和核查体系建设,完善监测指标、关键参数、核算方法,加快遥感测量、大数据、云计算等智能化信息化监测技术的推广应用。优化农业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在全国范围内布设稻田、农用地、养殖场等监测点位,构建科学布局、分级负责的监测评价体系,开展农业温室气体排放、固碳增汇等定位监测和调查,系统开展数据比对与分析评估,形成常态化监测。探索构建农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开展动态监测评估,发挥指标体系的导向和激励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