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专家:追“青”逐“绿”绘就美丽中国画卷
近日,由生态环境部指导,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美丽中国百人论坛2023年会”成功举办。本次年会的主题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擘画绿水青山美丽中国”。
论坛围绕生物多样性保护、自然生态保护修复等议题开展交流研讨,与会嘉宾纷纷表示,以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必须遵循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内在要求,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来谋划发展,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追“青”逐“绿”绘就美丽中国画卷。
今后五年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时期
1973年8月5日,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在北京召开,确定了环境保护的32字工作方针,即“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造福人民”,揭开了中国环境保护事业的序幕。
50年来,中国的生态环境保护事业与时俱进,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也不断改革提升。
论坛主席、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生态文明建设,开展了一系列开创性工作,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成为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显著标志。
黄润秋认为,建设美丽中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目标,今后五年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时期。努力绘就美丽中国更新画卷,要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精准、科学、依法治污,做到减污减碳协同增效,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并坚持底线思维,强化环境风险、预警防控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打好法治、市场、科技、政策、队伍等组合拳,推动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深度参与全球环境和气候治理,共建清洁美丽世界。
大力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
国家公园是自然生态系统中最重要、自然景观最独特、自然遗产最精华、生物多样性最富集的部分。建设国家公园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务实举措,赋予了生物多样性保护更多机遇。
“生物多样性不仅是保护生物种类多样性,还是生物多样性的可持续利用,以及通过公平合理方式共享遗传资源利用和其他形式利用。”中国科学院院士、江西农业大学校长魏辅文说,“我国物种受威胁程度在逐渐改善,东北豹、东北虎、华南豹等都在增加,大熊猫、藏羚羊不再‘濒危’,这是非常重要的成绩。”
近年来,随着《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建设国家公园若干财政支持意见》《关于统一规范国家公园管理机构设置的指导意见》等意见的逐步出台,国家公园体制“四梁八柱”正逐渐建立。
“我们把最典型的生态系统类型都纳入国家公园体系,自然景观、自然遗产、生物多样性最富集区域都在国家公园体系里面。”国家林草局国家公园研究院院长唐小平说,“国家公园涵盖的生态类型和生物多样性也是最丰富的,49个国家公园候选区涉及28个省,400多个县级行政区,对下一步推进民生改善、绿色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如何更好地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理事长王金南认为,应加快建立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美丽中国进程评价体系,探索建立国家生物多样性监测和价值评估体系,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纳入主流化决策程序和规划体系,大力发展基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生态产品第四产业,以赋值生物多样性保护建设美丽中国引领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
探索自然生态保护修复新路径
生态保护修复是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促进自然生态系统质量整体改善的重要保障。
“美丽中国的核心在于人文和自然有机的结合,就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自然生态的修复,需充分发挥生态护林员的重要力量。”大自然保护协会西南中心主任、大熊猫小种群保护联盟秘书长倪玖斌提出,要对其进行系统性赋能,推动护林员组织化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选拔,进一步探索政府采购服务的方式来增加护林员收入,吸引社会资金,扩展社会资金投入保护区保护地领域的渠道,有效增强护林员组织产生更强的内生动力,更好地促进自然生态修复。
“生态修复,最重要是利用生态系统恢复功能,将已经遭到破坏的生态系统,逐步恢复原有的功能和结构。”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长王焰新就此强调生态修复的重要性。
“我们的最终目的是要谋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以长江流域为例,通过全流域的绿色低碳生态修复模式,促进生态群落的恢复,保证植被覆盖率和土壤肥力以及保护生物多样性,最终达到实现生态系统地表机制的稳定性。”王焰新说。
划定生态保护红线,也是推动生态自然修复的重要环节。2022年12月,生态环境部印发了《生态保护红线生态环境监督办法(试行)》。通过明确生态保护红线生态环境监督制度安排和具体工作要求,规范生态环境部门生态保护红线生态环境监督工作,确保生态保护红线生态功能不降低、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保障国家生态安全。
“要建立成套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指南等一系列模型,通过评估知道哪些区是非常重要,哪些区是相对重要,把重要的区域纳入保护的范围,以最小的面积保护最大的生态功能,确定生态安全底线。”生态环境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高吉喜主任说。(记者欧阳易佳 实习生陈瑾对本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