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中国网 >  重点要闻 >  正文

大河之治 宁夏先行

来源:新华网 时间:2023-09-12 09:39:12

字号

标题:新时代中国调研行·黄河篇丨大河之治 宁夏先行——宁夏全力推动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


  大河汤汤,华夏泱泱。保护黄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大计。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永续发展的高度,作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


  宁夏依黄河而生、因黄河而兴,保护黄河义不容辞,治理黄河责无旁贷。


  2020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夏考察时要求“努力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承担重大使命任务,宁夏率先在体制机制上创新,以改革开路,以创新破题,在系统性提升流域生态环境质量中展现“上游担当”,以敢于先行先试的魄力加快推动发展新旧动能转换,奏响新时代“黄河大合唱”塞上乐章。


  “资源有价、交易有市、节约有效”


  “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九曲黄河奔流入海,在中华大地上勾勒出一个大大的“几”字。黄河“几字弯”一撇处的宁夏是全国唯一全境属于黄河流域的省份。


  这是流经宁夏中卫市沙坡头区的黄河(7月19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冯开华 摄


  宁夏地域面积不大,但面临的生态脆弱、水资源紧缺、产业转型升级挑战多等问题在黄河流域具有典型性。通过先行先试为黄河流域其他地区积累可复制的经验,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提升,是宁夏承担的重大使命任务。


  为此,先行区建设中,宁夏在体制机制创新上先行一步,大力推进用水权、土地权、排污权、山林权、用能权、碳排放权“六权”改革,建立起资源有价、交易有市、节约有效的制度体系,持续释放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活力。


  水资源短缺是黄河流域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为破解水困,宁夏在深化用水权改革过程中,将用水权确权到末级渠系最适宜计量单元,为工业企业建立用水台账,用水定量、使用有偿,过去“水从门前过,不用也有错”的用水理念被有效扭转。


  “确权前,我们这一带每年灌溉用水量达4000多万立方米,确权后用水总量限定,倒逼大家自觉节水,每年灌溉用水量降到2200多万立方米。”吴忠市利通区二支渠农民用水协会会长马金良说。


  在宁夏银川市永宁县望洪镇宋澄村冷凉蔬菜种植基地,小型喷灌节水设备进行喷灌作业(5月25日摄)。新华社记者 冯开华 摄


  改革中,宁夏还引入定价、入市等市场化手段,激活水、地、污、林、能、碳等要素,优化资源配置。宁夏早康枸杞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朱彦华便深刻体会到了山林权改革带来的活力,该公司为其拥有的822亩枸杞树办理了不动产权证,并成功以此抵押贷款1000万元。朱彦华说,这些资金基本满足全年田间管理资金需求,大大缓解了流动资金压力,让企业发展劲头更足。


  这是宁夏吴忠市利通区高闸镇部分村庄的用水权证(5月24日摄)。新华社记者 冯开华 摄


  据宁夏党委改革办专职副主任苏焕喜介绍,经过改革,宁夏近3年万元GDP用水量累计下降15%以上,通过用水权交易累计交易水量近1亿立方米,盘活利用闲置和批而未供土地9.95万亩,1600多家企业完成初始排污权确权,新增集体林地经营权流转面积19.1万亩,“六权”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和阶段性成效,总结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经验。


  “四尘同治、五水共治、六废联治”


  “览百川之洪壮兮,莫尚美于黄河”,从古至今,黄河之美入诗入画者甚多。但事实上,黄河流域生态环境问题十分复杂,大量泥沙入河、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曾直接影响黄河健康。


  先行区建设中,宁夏跳出一时一域,从国家战略全局、全国生态体系建设、黄河流域协同治理的角度看待自身定位和发展,牢牢扛稳“上游担当”,在全面治理环境问题上先行先试,深入推进煤尘、烟尘、汽尘、扬尘“四尘同治”,饮用水源、黑臭水体、工业废水、城乡污水、农业退水“五水共治”,建筑垃圾、生活垃圾、危险废物、畜禽粪污、工业固废、电子废弃物“六废联治”。


  这是位于宁夏石嘴山市平罗县崇岗镇的贺兰山生态修复治理工程(6月14日摄)。新华社记者 冯开华 摄


  通过强化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和区域协同治理,实施重污染天气消除、臭氧污染防治等攻坚行动,整治入黄排水沟和黑臭水体,加强建设用地、农用地环境监管等一系列措施,宁夏绘就了一幅天蓝、地绿、水清的塞上新画卷。


  黄河一级支流清水沟里游鱼成群,两岸鸢尾、丁香等植物随风轻摆,美不胜收。几年前,汇集着沿岸生活污水、农业退水的清水沟却是一条臭水沟,恶劣的水质常年影响黄河干流健康。“那时人从沟边走过都要捂着鼻子。”吴忠市水务局水利工程师赵光博说。近几年,经过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建设人工湿地等一系列整治,清水沟彻底换了一番模样,在岸边散步休闲成了不少居民的生活习惯。


  治理黄河,重在保护,要在治理。


  为不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宁夏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以先行者的魄力,深入开展贺兰山、六盘山、罗山生态环境整治,全域推进生态总体性保护、系统性治理,为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贡献力量。


  这是位于宁夏中卫市境内的一处沙漠,草方格已将风沙固定,地表长出植被(7月19日摄)。新华社记者 冯开华 摄


  立秋已过,离中卫市区约10公里处的小湖附近依然绿意盎然,3年前还裸露着的沙地上密布着麦草扎成的草方格,流沙被紧紧锁定,株株绿树昂扬生长。


  宁夏三面环沙,很长一段时间里,荒漠化、沙化侵蚀着当地人的生存空间,还给黄河中下游带来维持水沙平衡难度增大、沙尘天气增多等种种问题。近年来,宁夏大力实施防沙治沙工程,持续加大荒漠化治理、退化草原修复和造林绿化力度,促进自然植被休养生息,仅在2020年至2022年间便营造林近420万亩,修复草原生态80.7万亩,治理荒漠化土地近270万亩,推动黄河“几字弯”荒漠化综合防治水平进一步提高,为全流域生态安全贡献重要力量。


  全方位努力下,宁夏年度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连续7年达300天以上,森林覆盖率较2019年提高2.8个百分点,水土流失实现总体逆转,黄河干流宁夏段水质连续6年保持Ⅱ类进Ⅱ类出,实现生态环境由乱到治、由污到净的转变。


  “含绿量足、含新量多、含金量高”


  高质量发展不充分是黄河流域各省区的共同短板。作为西部经济欠发达省份,宁夏长期面临着资源利用粗放、发展内生动力不足等问题。


  先行一步,就要有先破的勇气、先试的闯劲。


  近3年来,宁夏改变过去透支黄河资源换取经济增长的粗放发展模式,淘汰落后低效产能630多万吨,倒逼经济结构优化,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双轮驱动”,重点发展的新型材料、清洁能源等“六新”产业,葡萄酒、枸杞等“六特”产业和文化旅游、现代物流等“六优”产业,正加快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实现发展方式和发展动能的深刻变革。


  这是位于石嘴山市平罗县的宁夏滨泽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厂区(6月14日摄)。新华社记者 冯开华 摄


  宁夏滨泽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的厂区中机械轰鸣,中控室里,技术人员实时监控着设备运行状态。这家在石嘴山市平罗县成立不久的公司主营业务是通过微生物发酵、蛋白分离等工序将含一氧化碳的工业尾气“变废为宝”,生产成燃料乙醇、乙醇梭菌蛋白等高附加值产品。


  “利用这种工艺处理工业尾气,产生的经济价值是传统方式的三四倍,还能大幅减少二氧化碳、颗粒物和氮氧化物排放,产品在清洁能源和饲料市场上供不应求。”公司总经理贾伟说。


  这是宁夏“六新”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宁夏煤制油技术、高端阀门制造、3D智能铸造等高科技实现了从跟跑、并跑到领跑的转变,新型材料产业产值年均增长30%左右,新能源装机占比超50%,2022年全区单位GDP能耗比2020年下降8.2%……一个个新发展成果推动宁夏经济“含绿量”“含新量”“含金量”不断提升。


  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宁夏经济高质量发展成果正广泛惠及人民群众。


  近期宁夏50余万亩酿酒葡萄陆续成熟。这些天,银川市永宁县闽宁镇农民马寿建忙着组织村民,到附近的葡萄园里打工。“这些年周边建起好多葡萄园,找工作很容易。打工几年后,我升职成为葡萄园的片区负责人,每月挣1万元不成问题,去年还给家里添了辆小汽车。”马寿建说。


  数据显示,2020年至2022年,宁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5735元提高到29599元,居民收入提高速度超过GDP增速。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新征途上,宁夏正全力推动先行区建设取得新的更大突破,为黄河永远造福中华民族作出更大的宁夏贡献。(记者刘紫凌、李钧德、靳赫)


*本作品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