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中国网 >  监测 >  正文

如何用科技保卫秦岭生态?

来源:中国环境 时间:2024-06-26 09:40:49

字号

秦岭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高达82%的森林覆盖率使其成为名副其实的“动植物王国”“世界生物基因库”。


为当好秦岭生态卫士,近年来,陕西省西安市不断提升信息化监管水平,开展秦岭生态智慧监管和生态质量监测。


那么,当地是如何运用科技手段,加强秦岭保护区监管的呢?本报记者采访了相关负责人。


综合运用天空地三种手段,提高问题发现效率


秦岭区域面积占陕西省西安市鄠邑区行政区域的61.12%,秦岭鄠邑段位于秦岭北麓核心区,总面积达782.06平方公里。


“从2019年开始,我们开展了秦岭保护网格化工作,即将秦岭保护区,以行政村为单元划分为网格,每个网格配有网格长、网格员。目前,总共有36个四级网格,按照区、街道、村三级分级管理体制,设立1个总站、6个分站、55个子站,实现管理全覆盖。”西安市鄠邑区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和综合执法局局长滑益平介绍道。


网格化在秦岭保护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滑益平表示,近年来,秦岭保护网格化巡查工作呈现常态密集化。二级网格长每月巡查不少于两次,三级网格长每周不少于两次,各级网格长年平均巡查360次,网格员年平均巡查3万余次。34个重点点位常态化开展“回头看”;年平均发现疑似“五乱”问题300余起,加大问题报告移交、催办督办、整改销号力度,实现闭环处置。


在网格化人防的基础上,为了进一步丰富巡查手段,西安市鄠邑区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和综合执法局综合运用了天空地三种手段,通过三位一体,提高发现问题的效率。


“天”,代表卫星遥感。“2023年以来,我们通过卫星遥感发现疑似‘五乱’问题线索1205个,网格员全部进行了实地核查并处置到位,日常巡查严密跟踪。”西安市鄠邑区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和综合执法局副局长张建合说。


“空”,代表无人机巡查。张建合告诉记者,目前,全区秦岭保护工作配备无人机25台,自动化机场8座,培养持证飞手14人,可飞人员45人。


2023年以来,在秦岭保护“五乱”巡查、日常林业行政执法检查巡护和早期火场勘察应用中,无人机月平均巡航里程1200公里,平均飞行时长为6000分钟。同时,接入无人机预警平台年平均发现疑似“五乱”问题线索100余个。“可以说,无人机的应用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实现了技防对人防的有力补充。在全市沿山区县今年的无人机应用中,居全市前列。”张建合表示。


“地”,代表视频监控。“我们在秦岭太平峪、涝峪和环山路沿线人员活动频繁区域自建监控158个,并纳入平台分析。自动识别预警疑似‘五乱’问题线索1459个,同时,安排工作人员定时巡检,发现问题100余个。”张建合说。


网络化技防让秦岭区域可查、可视、可控


在聚焦秦岭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系统安全和水资源安全方面,立足重点监管区域监测需求,切实履行生态环境监测“吹哨人”职责。


西安市鄠邑区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总站负责人王希琴表示,秦岭保护智慧管控中心,是鄠邑区数字秦岭、智慧管山的“大脑中枢”。整个中心按照适用、实用的原则,综合运用AI识别、云计算等数字化手段,充分发挥技防作用,对人防基础进行有力补充,实现秦岭区域可查、可视、可控。


完善电子沙盘,实现秦岭区域可查。西安市鄠邑区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总站副站长刘江锋告诉记者:“我们以高清遥感影像数据和高程模型为基础,整合了四大类22项3万余条各类基础数据,对秦岭保护区域内可以利用卫星遥感影像进行多期比对、发现变化,对所有(建)构筑物、峪口峪道、河流水系、森林资源等信息可以随时查询。”


如果说电子沙盘系统是秦岭保护的大数据库,那么视频监控系统就是智慧管山系统的“火眼金睛”。


加密视频监控,实现秦岭区域可视。“我们在秦岭区域自建各类监控158个,形成了U+N的监控布局,主要覆盖了太平峪、涝峪和环山路沿线人员活动频繁区域。同时,我们在秦岭保护区内的20条峪口峪道建设了27个峪口峪道管理站。”据刘江锋介绍,每个管理站都配备了车辆抓拍、人脸识别、语音喊话及视频对讲等功能,并实现了区、街道、管理站三级联动,实现了秦岭鄠邑段重点区域的实时监测。


秦岭区域的可查、可视,对于监测工作来说,还不够,为了更好地发挥技术支撑作用,当地还通过赋能智慧平台,实现秦岭区域可控。


“截至目前,我们自建监控158个,覆盖范围包括太平峪、涝峪和环山路沿线人员活动频繁的重点区域。自主开发了‘五乱’自动监测平台,运用AI识别、云计算数字化手段,实现自动识别分析和预警。”西安市鄠邑区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总站副站长李波告诉记者。三色管理平台接入27座峪口峪道管理站智慧设备,实现人车管控;架设野生动物监测红外相机99部,拍摄到羚牛、亚洲黑熊等国家重点保护动物。同时,还接入了气象、水务、综治等管理平台,不断实现部门融合。


目前,秦岭鄠邑段生态环境质量已实现新提升。据西安市鄠邑区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总站党支部书记耿锐斌介绍,秦岭鄠邑段20条峪口峪道(包括高新区退还峪口峪道)实现全面修复治理,新增绿化面积60余万平方米。通过野外架设的99部野生动物监测红外相机,先后监测到国家二级以上野生保护动物18种,秦岭羚牛群、亚洲黑熊“一家三口”、野生川金丝猴群体频频亮相,昔日的黄柏峪矿山如今更是成为众多野生动物栖息的乐园。继松材线虫病疫情两年撤疫之后,美国白蛾于今年2月26日也正式宣告撤疫,实现双疫区“摘帽”。


“接下来,我们将继续用好智慧监测力量,助力秦岭生态保护迈上新台阶。”耿锐斌表示。


*本作品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