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部近日公布了今年6月和1—6月全国环境空气质量状况。今年上半年,我国环境空气质量总体持续改善。
上半年,全国33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6项主要污染物指标“四降一升一平”,其中,PM2.5平均浓度为33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2.9%,PM10、SO2 、NO2平均浓度同比均下降;O3平均浓度为147微克/立方米,同比上升0.7%;CO平均浓度为1.1毫克/立方米,同比持平。
从重点城市来看,在168个重点城市中,海口、拉萨、贵阳等城市空气质量相对较好;鹤壁、安阳和新乡等城市空气质量相对较差;贵阳、乌鲁木齐、德阳等城市空气质量改善较好。
河南、山东空气质量后20占比最多
上半年,168个重点城市空气质量排名后20位城市中,河南省有7地进入,数量最多。分别是鹤壁市倒数第1位、安阳市倒数第2位、新乡市倒数第3位、焦作市倒数第4位、郑州市倒数第11位、平顶山市倒数第13位、洛阳市倒数第18位。
今年以来,河南省多地频繁进入后20,一季度,河南省有10地进入后20。与一季度相比,上半年,河南进入后20的城市数量虽然有所减少,但倒数1—4位均为河南省城市。
今年4月,河南省生态环境厅召开了全省大气污染防治攻坚工作推进会,分析河南省大气环境形势,安排部署2024年度大气污染防治攻坚工作。这次会议召开后,河南省的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有所好转。但5月,河南省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出现反弹,后20排名中,河南省城市占半数。
今年6月,河南省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办公室召开约谈会,对连续两个月在县(市、区)环境空气质量排名进入后十五名县(区)进行公开约谈。这是组织部门首次参与到公开约谈中,下半年,河南省空气质量状况能否有所好转,值得关注。
除了河南省外,山东省空气质量排名也不容乐观。上半年,共有6地进入后20。分别是枣庄市倒数第10位、德州市倒数第12位、滨州市倒数第14位、淄博市倒数第15位、聊城市倒数第19位、菏泽市倒数第20位。
与一季度相比,上半年山东新增4地进入后20,分别是德州市、滨州市、淄博市、聊城市。
此外,山西省和河北省分别有3地进入后20。分别是临汾市倒数第5位、太原市倒数第6位、阳泉市倒数第7位、石家庄市倒数第9位、邢台市倒数第16位、邯郸市倒数第17位。
空气质量改善排名前20,有不少新面孔
上半年,贵州省贵阳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四川省德阳市在168个重点城市空气质量改善排名中位列前3。
近几年,乌鲁木齐市一季度空气质量持续靠后,从2021年到2023年一季度,乌鲁木齐市分别位列倒数第13位、倒数第1位、倒数第4位。
两年来,乌鲁木齐市推进燃煤源、移动源、工业源、扬尘源污染治理,推动环境空气质量明显改善,到2023年,乌鲁木齐市空气质量达标率为81.9%,创有环境监测记录以来的最好成绩。今年一季度,乌鲁木齐市在168个重点城市空气质量改善排名中位列第5位,且持续进步,上半年位列第2位。
同样值得关注的还有陕西省渭南市、西安市、咸阳市,上述城市分别在168个重点城市空气质量改善排名中位列第6、9、17位。
一季度,陕西省有3地进入空气质量排名后20,分别是咸阳市倒数第3位、西安市倒数第6位、渭南市倒数第16位。上半年,陕西省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取得实效,西安市、渭南市均退出空气质量排名后20,只有咸阳市进入空气质量排名后20。
汾渭平原城市PM2.5平均浓度下降明显
上半年,汾渭平原13个城市PM2.5平均浓度同比下降8.3%,是三大重点区域中唯一下降的区域,这一点也从排名中得到体现。
1—6月,168个重点城市PM2.5浓度排名后20位城市中,汾渭平原仅有陕西省咸阳市进入后20,排在倒数第12位。
京津冀、长三角地区上半年空气质量出现小幅反弹,上半年,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36”城市、长三角地区31个城市PM2.5平均浓度同比分别上升2.1%和8.3%。
事实上,今年5月,中央第二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督察浙江省时就指出,长三角地区一些重点城市大气污染防治责任落实不到位,“两高”项目盲目上马控制不严,环境违法行为屡有发生,重污染天气应对不力,空气质量出现反弹。
例如,作为长三角地区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城市的杭州、湖州、嘉兴和绍兴,2023年PM2.5浓度和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均未完成考核目标。2023年底至2024年初,4个城市还出现了重污染天气。今年一季度4市PM2.5浓度同比上升25.6%、26.8%、22.2%、27%。(记者孙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