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中国网 >  监测 >  正文

陕西奋进监测现代化 共赴美丽新征程

来源:中国环境报 时间:2024-12-03 14:28:26

字号

编者按


2024年,陕西省生态环境厅深入学习贯彻全国生态环境监测工作会议精神,认真落实生态环境部《关于加快建立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的实施意见》和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坚持以现代化建设为导向,以数智化转型为引领,以能力提升为根本,呈现出了整体进步、各有所长、相互补充的全省生态环境监测发展新格局,为推动监测体系和监测能力现代化提供了新的思路、新的方法、新的举措,发挥了为美丽陕西“颜值”当好镜子和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当好“侦察兵”的作用。


图为陕西组织开展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采样现场。


陕西省生态环境厅认真贯彻落实生态环境部和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创新思路,强化生态环境监测制度体系建设,全面推进监测体系和监测能力现代化,在全国生态环境监测事业发展中贡献陕西力量。


高位推动监测体系建设。2021年6月,陕西省政府印发生态环境监测体系与监测能力现代化的实施意见,不断深化生态环境监测改革创新。2024年4月,全国生态环境监测工作会议在西安市闭幕后,省政府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贯彻落实全国生态环境监测工作会议精神举措;2024年10月,陕西在延安市举行全省生态环境监测工作暨培训会,全面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落实全国生态环境监测会议精神,总结全省生态环境监测工作,对加快建立陕西省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进行部署。


不断完善监测制度体系。相继出台《陕西省生态环境监测站点管理办法》《陕西省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绩效评估办法》《陕西省生态环境监测能力建设评估指南》《陕西省监测人员持证上岗考核管理办法》等系列文件;2024年11月,推动省人大审议通过《陕西省生态环境监测服务监测管理规定》,标志着陕西生态环境监测领域有了首部专项法规。


全面加强监测统一管理。省级先后投入2.1亿元作为市级完成的省级事权任务足额保障经费,采取年度评估方式对各市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评估,将评估结果纳入对各市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形成了部署任务、下达资金、绩效评估、年度考核管理的闭环。其中,对全省224个省控环境空气质量站点开展市级监测站交叉运维,省级统一管理和质控,经过4年实践,数据传输率和有效率均保持在99%以上,取得良好效果。


监测网络建设立体推进。陕西省在原有空气、地表水、土壤、声环境监测网络的基础上,进一步吸纳了地下水监测、水功能区监测、农业面源监测、碳监测、生态质量监测,实现了天空地一体、河岸贯通、城乡协同,监测网络的覆盖面更全、内在联系更紧密。目前,陕西省建成联网空气站823个,实现全省所有县(区)和关中乡镇(街办)全覆盖;布设地表水省控以上手工监测断面234个、自动监测站131个,环境空气和水质自动监测站联网率位居全国前列。


助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显著。围绕“真、准、全、快、新”,陕西省切实提高监测质效,建立监测预报、快报、日报、周报、季报、年报等数据报告与公开制度,充分发挥监测数据评估、预警、溯源作用。持续开展大气、地表水环境质量排名制度,推动压实市县党委政府责任。2024年1月—10月,全省国考10市空气质量同比改善5.6%,优良天数同比增加8.1天,PM2.5浓度同比改善5.7%。全省国考地表水优良水质断面比例达到95.5%,与上年同期相比持平。


以监测大比武为抓手提升队伍能力素质。“十四五”以来,紧贴实战需要,连续4年开展环境监测技术大比武活动,全省2200多名监测人员广泛参与,极大地提高了政治理论素养和业务技能。2024年,陕西省积极谋划部署、精心组织安排,生态环境监测技术大比武省级赛特点鲜明、精彩纷呈,对陕西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成果进行了一次集中“检阅”。 


西安


迈出监测数智化转型新步伐


为全面提升环境监测效能,落实国家对生态环境监测数智化发展的新要求,西安市组织建设了陕西省首个智能化水质自动分析系统和首个噪声自动监测系统,生态环境监测自动化、智能化、信息化转型迈出了关键步伐。


智能化水质自动分析系统通过将全自动水质分析仪、进样系统、传送系统、中央控制及信息管理系统和智能辅助系统优化组合,实现了从样品到数据的智能化、自动化快速转变。系统改变了传统实验室以人力为中心的运行模式,仅需两人便能完成水质24项分析工作,节约人力成本达80%以上;还具备24小时无间歇工作特点,有效解决了手工监测时效性差、样品分析能力不足的问题。


噪声自动监测系统由20个噪声监测子站和一套数智化信息管理平台组成,配备了声纹识别、声源定位、机器视觉等高效感知设备。监测站点利用声纹时空特征图谱技术,将无形的噪声输出为清晰可辨的声景图像,为声环境质量现状评价、变化趋势分析、防治对策研究等提供了精准支撑。相比原有噪声自动监测站监测范围小的不足,借助噪声电子地图,通过仿真计算技术,以直观的图解方式可以展示1平方公里区域噪声污染状况,实现功能区点位超标噪声污染贡献量化分析。


咸阳


探索环境DNA生物监测新技术


环境DNA生物监测应用领域十分广阔,包含生物多样性研究、水生生态系统监测和入侵物种监测。


为尽快抢占环境DNA生物监测技术高地,咸阳市与陕西省环境监测中心站联合共建了陕西省环境DNA生物监测实验室。实验室作为基于分子生物学的生物多样性监测实验室,包含样本前处理室、核酸提取室、PCR扩增室、电泳室、文库建构室、核酸检测室和数据分析室共7个实验单元。建成以来,3次为全省123个水质监测断面开展了环境DNA水生生物多样性监测,共获得鱼类7目23科65属95种重要成果,积累了不同环境条件下的鱼类DNA数据,还完成了1300余个环境DNA核酸提取工作;首次开展了基于环境DNA技术的朱鹮种群靶向监测,探索简单、快速、准确的方法定量分析朱鹮分布情况,为全省生物多样性监测工作提供了基础数据。


为做好这一领域人才交流和培养,实验室先后邀请省内外专家开展水生生物采样现场技术交流及操作培训,为生物多样性保护、维护生态平衡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和人才保障。


渭南


紧盯应急监测取得新业绩


渭南市地处陕西省东部,境内有多条输油输气管线和危险化学品运输通道;北洛河上游煤化工、石油化工企业聚集,南侧紧邻秦岭,矿产资源丰富,石油类和重金属污染环境风险较大。


渭南市始终保持忧患意识,紧盯潜在环境风险,因地制宜,不断强化全市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能力。先后争取省级资金700万元实施渭南市环境应急监测能力建设项目,购置环境应急监测移动实验室、便携式大气综合采样器、便携式颗粒物检测仪等设备55台(套)。投资1397万元,购置傅里叶红外测定仪、无人机、无人船等应急监测装备。


截至目前,渭南市环境保护监测站拥有大气应急仪器共计26台、水土应急仪器共计64台,能够高效开展各类环境应急监测工作。在提升市级环境应急监测能力的同时,北洛河流域的白水、澄城、蒲城和大荔4县全部具备石油类监测能力;华州区、潼关县环境监测站具备重金属应急监测能力。


宝鸡


走实区域监测站建设新路子


宝鸡市在全省率先走出区域环境监测站建设创新之路,整合眉县、岐山、扶风、太白县环境监测站人员和设备,建成全省首家区域环境监测站——眉县区域环境监测站(以下称区域站)。


区域站建设涉及人员、资金、业务管理等方方面面,宝鸡市多次组织相关部门讨论党组织建设、业务合并、工作运行、质量控制、设施整合、经费使用、人员管理等方面的制度建设,印发了《眉县区域环境监测站建设试点工作方案》,确定了“人员统一管理,设施统一调配,业务统一安排,费用统一核算,质量统一管理”的运行机制。


整合后,区域站建成水和废水、环境空气和废气、噪声、土壤、生物、机动车尾气、非道路移动机械等七大类实验室,具备开展200多个参数的环境监测资质,承担4个县(区)的执法监测和应急监测任务。今年,宝鸡市多措并举做实、做强、做大区域站,激励相关县(区)人员到区域站集中办公,并将3个县的19家涉水环境重点监管单位执法监测和小韦河水环境质量监测等任务调整到区域站,市级足额保障工作经费,真正发挥区域站职能。区域站的建设运行,有效整合了现有资源,进一步提升了全市监测能力。


铜川


党建赋能监测实现新进步


铜川市在全市监测系统开展“红旗实验室”创建评比活动,监测人员在技术大比武、新方法扩项和急难险重工作中,冲在前、干在先,实现“党建红、业务强”双丰收。


联合西安邮电大学科研团队,研发“激光光声光谱温室气体监测仪”,为碳监测设备的国产化替代贡献了“铜川经验”。创新研究无人机监测网格化布点、无人机高空采样和走航监测、“空天地”立体同步监测等监测新技术,同步开展同化反演和碳汇测算,为铜川市应对气候变化、绿色低碳转型提供有力支撑。持续开展“生态环境监测机构全员上岗”示范工作,全市4个监测机构均实现全员持证上岗。


组织开展“大学习、大练兵、大比武、大提升”培训活动,坚持“平战结合”,有力推进监测人才强基目标。铜川市连续两年蝉联全省监测大比武网络答题第一名,在今年全省监测大比武活动中,荣获综合比武团体二等奖、辐射专项比武团体三等奖,4名同志荣获个人奖项。


延安


探索县级监测站发展新模式


延安市安塞区环境监测站是延安市重点县(区)环境监测站之一,在积极探索县级监测机构能力提升和现代化建设发展模式上,主动作为,有效发挥了服务支撑作用。


做好环境管理的“参谋助手”。扎实落实辖区乡镇、街办的环保属地责任,按月对全区14个乡镇、街办地表水出入境断面水质进行监测并通报排名;对延河国、省控水质断面进行预警预报,建立辖区地下水监测数据库,持续对6个乡镇级地下水饮用水水源地和西河口国控地下水监测点进行监测。


做好环境预测预报的“耳目喉舌”。紧盯自动站实时数据,对异常情况及时进行预警。积极开展溯源调查监测,完成延河安塞段、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和王瑶水库安塞区域水质调查监测;编写了地表水环境质量预警报告、重点水质监测断面减污提质方案、城区环境空气质量预警报告等。


做好污染治理的“左膀右臂”。协助做好排污许可证证后监管,完成21家排污单位自行监测方案的技术审查。扎实做好自行监测执法检查的技术支撑,对第三方的样品采集、运输,实验室化验分析、质量控制措施等进行检查,有效规范社会环境监测机构的服务行为,保障数据质量。


榆林


锚定高质量监测站建设新目标


2024年,榆林市环境监测总站主动作为,会同陕西省环境监测中心站、榆林学院及黄河水土保持绥德治理监督局(绥德水土保持科学试验站)共同申报第二批国家生态质量综合监测站。站点建设采用“1个主站+9个支撑站”的模式,长期承担水土保持、荒漠化治理等专业研究的10个相关科研站点和90名调查监测专业人员参与其中,涵盖生态、植物、土壤、微生物、植被修复、水土保持、土壤侵蚀、遥感等10余个专业研究方向。


为提高生态质量综合监测站建设质量,榆林市积极组织开展专业培训,邀请省内外生态学、植物学、动物学监测调查等领域专家学者辅导授课。


统筹考虑“1个主站+9个支撑站”的地理位置和《陕西省生态质量样地布设方案》,榆林市积极补充设置生物多样性长期定位野外监测样地,组织开展榆林区域内生态质量样地动植物监测,为确保质量,还邀请专家对样地监测抽样核检。同时,对毛乌素沙地及黄土丘陵沟壑区域开展生态质量评价,结合监测和遥感模型编写发布了《榆林生态质量综合评价报告(2024年度)》(蓝皮书)。


汉中


示范创建带动监测能力新跃升


汉中市创建“陕西省土壤监测示范实验室”,以示范创建带动生态环境监测能力大幅度跃升。


汉中市环境监测中心站新增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波长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仪、气相色谱质谱仪、液相色谱质谱仪等各类仪器设备40余台(套),监测资质能力位居全省前列。示范实验室创建至今,累计承担全省国家土壤网544个基础点、322个风险监控点,共计1017个样品分析。


同时,探索拓展信息化平台建设,建成集大气污染热点网格监管系统、水环境热点网格监管系统、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测、生物质禁烧智慧监管系统和机动车尾气遥感监测系统五大模块于一体的汉中市生态环境综合信息化平台。通过大数据建模,利用卫星遥感、气象、视频动态管控等技术,为汉中市生态环境管理决策、精准治污提供技术支撑。


安康


立足特色打造监测新品牌


安康市紧盯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的短板和弱项,重点打造具有安康特色的监测品牌,建成固体废物实验室和水生态监测实验室,并初步投入使用。


打好“善思牌”。安康市在多方调研基础上,立足市情实际,确定了固体废物实验室和水生态实验室的建设方向,并秉承高规格、高标准、高要求的工作思路,充分利用“请进来”和“走出去”学习交流模式,先后邀请中国环境监测总站、陕西省环境监测中心站专家实地帮扶指导10轮(次)。同时,外派专业技术人员跟班学习、参与监测任务26人(次),为实验室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并储备了人才。


打好“担当牌”。在明确实验室建设目标后,通过压缩办公面积、盘活现有资源等方式,腾出实验用房,并多方筹措建设资金,用于仪器设备、试剂耗材、标准物质的购置和实验室改造等,并采取技术负责人牵总、技术骨干抓实、技术人员落细的模式组成技术专班,为实验室建设提供了基本的硬件保障和软件支撑。


打好“创新牌”。安康市固体废物实验室和水生态实验室建成后,主动向上合作,承担监测任务,先后开展安康市汉江瀛湖及出入境水生态状况调查评估和全省4个地市一般固体废物监测等工作,新增水和废水、固体废物共计24项186个参数的检验检测资质能力。


商洛


完善预警监测取得新成果


丹江是南水北调重要水源地,在商洛市境内流域面积达1.73万平方公里,做好丹江水质预警监测、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是商洛市监测系统的重点工作。


商洛市积极完善应急预警监测体系,提升预警监测能力。印发《商洛市重金属水质自动监测数据上报和预警机制》《关于进一步落实重金属水质自动站预警机制》的通知,明确自动站预警信息上报流程。在加强重金属监测能力建设上,因地制宜,科学谋划,在全市实现水气土重金属监测能力全覆盖。同时,建设了全市自动监测数据异常报警平台,发现异常数据,及时报警。


在开展锑浓度预警监测和应急监测演练上,编制丹江商洛段锑污染应急预警监测工作方案,合理确定监测断面和频次,编制预警监测专报288期,不断提升预警监测能力,确保了2024年汛期丹江水质稳定达标出境。同时,织密水环境监测网络,在辖区主要河流国控、省控、市控水质监测断面基础上,增设镇办交界监测断面,建成了国、省、市、县、镇五级监测体系,定期通报水质变化情况,并将全年水质排名纳入县(区)和乡镇(街办)年度环保目标责任考核,确保地表水环境质量稳中向好。(郭云飞)

*本作品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