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部10月例行新闻发布会主题聚焦“创新开展固体废物与化学品环境管理。”记者注意到,针对近年来受到特别关注的废动力电池污染防治、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以及新污染物治理等问题,生态环境部固体废物与化学品司司长郭伊均在新闻发布会上,都一一作出回应。
“新三样”固废如何监管?
近年来,我国新能源产业快速发展,由此不断增加的废动力电池、废光伏组件及风机叶片等“新三样”固废问题日益突出,社会各界对此高度关注。
为促进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郭伊均介绍,针对废动力电池环境监管,先后组织制定了《废电池污染防治技术政策》《废锂离子动力蓄电池处理污染控制技术规范》,为加强废动力电池污染防治提供了技术遵循。
针对我国目前尚未制定废光伏组件及风机叶片等污染控制技术规范,生态环境部一方面正在组织加快制定相应的技术规范;另一方面通知各地严格按照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的环境监管标准加强监管,督促业主单位严格履行主体责任,严防失管失控情况发生。同时,积极支持江苏、河北、青海等地在“无废城市”建设过程中,积极探索制定废光伏组件及风机叶片污染控制的地方标准。
此外,今年6月,生态环境部印发《规范废弃设备及消费品回收利用处理环境监管工作方案》,明确在全国范围内集中开展包括废动力电池和废光伏组件及风机叶片等六类废弃设备及消费品的环境污染专项整治,严厉打击非法拆解造成的环境污染行为。
郭伊均表示,下一步,生态环境部将继续强化环境监管,并根据“新三样”固废循环利用技术研发进展,适时完善相关污染控制技术标准,严控环境风险,促进资源回收利用和产业绿色低碳发展。
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情况如何?
我国是电器电子产品生产和消费使用大国,每年都有大量废弃的电器电子产品,如果对其回收处理不当泄露到环境中,不仅将严重污染环境,而且造成资源浪费。财政部、生态环境部近日印发的《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表明,国家将继续支持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活动。
郭伊均说,近年来,生态环境部门根据职能定位,积极推动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环境监管工作并取得良好效果。
生态环境部配合财政部开展废电器拆解处理的种类、数量及补贴资金审核,开展废电器拆解处理行为环境监管,确保拆解规范,基金制度顺利实施。据统计,2012年至2023年,累计约9亿台“四机一脑”进入正规企业进行规范拆解处理,拆解产物总量约2100万吨,其中塑料约443万吨,铁铜及其合金约472万吨,CRT玻璃约715万吨等,全部交由具备相应资质企业规范处理或者利用,既有效防范环境污染风险,又促进资源回收利用。
生态环境部配合财政部,一方面每年将安排部分专项资金,分期分批支付2023年12月31日以前的废电器拆解处理基金未补贴部分,消除相关企业担忧。另一方面明确基金改专项资金后的支持举措,稳定社会预期。
与此同时,在全国范围内集中开展违法拆解废弃设备及消费品污染环境专项整治。开设投诉举报专栏,对外公开举报电话及邮箱,及时整理移交当地生态环境部门查处。并积极配合有关部门进一步完善废旧手机回收利用体系。
从目前运行情况看,基金改专项资金制度已经实现平稳过渡,截至今年9月底,全国95家正规处理企业共回收处理废电器近7600万台(套),产出约37万吨废塑料、52万吨废铜铁铝及其合金等,均进入下游企业再生利用。郭伊均预计,随着国家“两新”推进发力,后期废电器拆解数量还会明显上升。
新污染物治理取得哪些成效?
新污染物治理工作备受重视,社会各界也很关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建立新污染物协同治理和环境风险管控体系,国务院办公厅在2022年5月印发了《新污染物治理行动方案》。
郭伊均表示,上述方案实施以来,生态环境部积极会同有关部门指导各地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推动新污染物治理迈出重要步伐。
成立了由生态环境部牵头,15个国家部门组成的部际协调小组;各省份印发了省级新污染物治理工作方案;同时组建由双院士牵头的专家团队,为全面开展新污染物治理提供科技支撑。组织筛选出4000余种具有高危害、高环境检出的化学物质,完成122个行业,7万余家企业的化学物质生产使用情况摸底调查。对14种类重点管控新污染物实施禁用、限用等管控措施;截至2023年底,我国已全面淘汰8种类重点管控新污染物的生产、使用和进出口。同时,将新污染物治理要求作为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的综合决策参考,促进相关产业高质量发展。
今后,还将探索在国家和区域流域层面建立“1+7”新污染物治理技术中心,推动加快制定出台化学物质环境风险管理法规,集中解决新污染物环境风险评估与环境风险管控领域面临的“卡脖子”科技难题等。
新闻发布会上,郭伊均还重点介绍了我国自2003年实施新化学物质环境管理登记制度以来的情况。
据介绍,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以《新化学物质环境管理登记办法》为核心,以《新化学物质环境管理登记指南》为配套,以化学物质环境和健康危害评估、暴露评估、风险表征三项技术导则,化学物质测试术语和环境管理命名规范、《中国现有化学物质名录》以及相关测试技术方法等为支撑的较为完善的政策标准体系。
2021年至2024年,共识别评估了566种化学物质的危害和环境风险,提出了包括“三废”处置和数量限制等在内的987项环境风险控制措施;共批准常规登记的101种新化学物质中,有23种持久性、生物累积性和毒性均不具有,共批准简易登记的465种新化学物质中,有114种持久性、生物累积性和毒性均不具有。
下一步,生态环境部将继续抓好新化学物质环境管理登记制度的全面深入实施,继续完善相关政策标准,加强监管执法,不断提升新化学物质环境管理的水平。(王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