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中国网 >  绿色金融 >  正文

以金融力量守护“青山绿水”,《长三角绿色金融发展创新报告》在沪发布

来源:新华财经 时间:2024-12-30 11:23:44

字号

今年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第六年。三省一市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围绕绿色金融创新取得了一系列标杆性探索成果。近日,中国经济信息社上海总部与东方证券联合发布的《长三角绿色金融发展创新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指出,长三角作为全国经济金融活动活跃的地区,绿色金融体系相对完备,绿色金融前沿创新实践丰富,相关探索经验对于进一步支持全国绿色金融创新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各展所长,绿色金融成为一体化建设的重要抓手


绿色发展是解决长三角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实现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之策,而绿色金融是支持绿色发展的关键性政策抓手之一。今年8月,中国人民银行等八部门就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金融支持长江经济带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对金融支持以长三角地区为龙头的长江经济带绿色低碳发展作出了进一步规划指引。


绿水青山共为邻。经过多年发展,绿色已日益成为长三角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报告》指出,在长三角绿色发展背后,各省市根据自身特点因地制宜推出了一系列绿色金融扶持政策,不同省市在绿色金融领域的政策导向各有侧重。


上海作为国际金融中心,近年来不断加快打造国际绿色金融枢纽,在探索转型金融、绿色金融国际合作方面步伐领先。今年8月修订通过的《上海市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条例》提出,上海市人民政府推进绿色金融改革发展,支持在绿色金融和转型金融领域丰富产品和服务体系,支持气候投融资和生物多样性金融,协同发展金融市场和碳市场。


江苏省作为制造业强省,在制造业与绿色金融深度融合方面优势较强。去年,人民银行江苏省分行联合江苏省工信厅发布了《江苏省金融支持制造业绿色转型发展行动方案》《江苏绿色融资主体认定评价标准》,并揭牌成立“金融支持制造业绿色转型研究中心”,有力支持了制造业绿色转型的融资需求。此外,江苏省立足地方产业特色,在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EOD)项目融资、气候投融资、生物多样性贷款等领域也提供了政策指引。


浙江省拥有湖州、衢州两个全国首批落地的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相关政策探索起步较早。近年来,湖州市累计取得60多项全国首创性试点成果,包括发布全国地市级首部绿色金融促进条例、建立全国首个区域性碳中和银行体系等,形成发展绿色金融的“湖州经验”;衢州则重点聚焦“个人碳账户”,填补了绿色金融改革在个人领域的创新空白。


安徽省根据不同地市因城施策,缓解全省绿色金融“南高北低”“东高西低”的不平衡态势,例如在淮北市率先出台转型金融建设实施方案;在淮南、马鞍山市聚焦煤炭开采、火电、煤化、水泥、钢铁等重点行业,编制转型金融支持行业目录;亳州市印发金融服务农业绿色转型的实施意见;阜阳市则探索建立了规上工业企业、中小企业碳账户监测体系。


量增质升,长三角绿金直接融资创新成果丰富


随着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长三角地区的绿色金融创新实践大步迈进。《报告》从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的维度,对近年来长三角地区绿色创新发展进行了梳理。在直接融资方面,长三角地区绿债发行、绿色企业上市、绿色基金投资等直接融资规模持续增长,绿色金融创新举措持续涌现。


近年来,随着绿色债券发行指引、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绿色债券信用评级指导等系列政策与标准陆续完善,长三角地区绿色债券发行规模和种类显著增长。《报告》显示,近年来三省一市贴标绿色债券发行规模逐年增加,其中上海增长速度较快,2023年整体发行规模达到962.85亿元,主要债券类别为金融债券,发行规模靠前的四家发行人占到整体发行规模的八成。


上海作为国际金融中心,是金融业探索国内外绿色金融标准对接的重要据点。2023年,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推出银行间市场债券组合交易业务——“债券篮子”,满足境内外投资者一篮子债券配置和交易需求。东方证券在中欧《可持续金融共同分类目录》基础上,对境内外投资人的绿色债券投资需求进行了调研,对接国内外绿色标准,打造“东方证券CFETS共同分类目录绿色债券篮子”,为国内外绿色债券的投资人提供了收益保障与流动性支持。


长三角上市融资的绿色企业具有占比高、活力强、增长快的特征。《报告》发现,长三角绿色企业上市融资比重较高,2020年至2023年全国新上市的生态保护与环境治理业企业中超四成在长三角地区,并且大多数选择在创业板与科创板上市,显示绿色企业具有较强的创新活力。首届碳博会上,中国经济信息社与东方证券联合编制的“新华碳科技指数”对外发布,旨在进一步引导资金流向绿色低碳科技企业及项目,以资本活水灌溉绿色可持续发展。


绿色产业基金也是直接融资支持绿色发展的重要力量。早在2020年,财政部、生态环境部和上海市人民政府三方共同发起、财政部委托上海市政府进行管理的国家绿色发展基金启动运营,在首期存续期间主要投向长江经济带沿线11省市,为支持国家“双碳”战略目标打下了坚实基础。在长三角各地,绿色产业基金也快速发展,例如江苏省成立400亿元生态环保产业基金;浙江省衢州与湖州分别成立市级绿色产业引导基金;安徽成立总规模120亿元的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基金,重点投资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领域。


先行先试,长三角绿色间接融资创新蹄疾步稳


以绿色信贷为主的间接融资是我国金融发展中起步较早、发展较为全面、政策体系较为成熟的融资模式,在支持绿色产业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货币政策工具深入创新,绿色金融标准更加完善,数字化产融对接平台广泛落地,长三角绿色间接融资开展了更多的创新实践。


作为全国科技实力和创新活力领先的区域,近年来长三角地区广泛搭建了绿色信贷数据平台,通过数字化手段探索金融资源与绿色项目的有效对接。早在2018年10月,浙江湖州就上线运行了全国首个地方性绿色融资企业(项目)认定评价IT系统,并于同年12月启动银企对接服务平台“绿贷通”。今年1月,上海绿色金融服务平台上线,探索绿色项目要素智能识别、环境风险自动审核和分类标识及时认定,完成首批入库项目11个,促成项目融资35.81亿元。


与此同时,长三角地区还积极参与制定绿色信贷标准,大力运用货币政策创新工具引导信贷绿色化,通过打造重点绿色企业库、运用财政奖励和补贴、加强金融机构考核约束等手段推动绿色信贷规模高速增长。


在绿色保险领域,长三角也在不断拓展创新边界。《报告》指出,“绿色保险”狭义上主要指环境污染责任险,而在广义上包含为环境污染、巨灾或天气风险提供保障的保险产品,也包括为绿色能源、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绿色技术等领域提供风险保障的产品。长三角地区环责险实践探索成果较为成熟,目前已形成了“湖州模式”“无锡模式”等具有典型性的环境责任险的实践经验。在广义绿色保险领域,湖州等长三角地市也广泛探索了生态绿色环境救助保险、建筑性能责任保险、碳排放配额质押贷款保证保险等创新实践。


长三角地区作为绿色金融创新的试验田与先锋队,近年来取得了丰富的探索经验,但也仍然存在一体化协同性不足、市场主体主动参与积极性不高等问题。为了进一步推动长三角绿色金融创新发展,《报告》呼吁,长三角地区应当加强合作共赢,形成更加广泛的绿色金融交流合作机制;借力碳交易市场,促进“碳金融”产品深化创新;进一步开放包容,打造更加国际化的绿色金融中心。

*本作品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