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这意味着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两项约束性指标——能耗强度和碳排放强度,即将迎来考核节点。
据第一财经记者不完全统计,随着全国各地陆续进入两会时间,大多数省份都在政府工作报告的2025年主要预期目标中提及了相关工作部署。其中,有的省份提出要保持下降的态势,有的省份则是明确了量化的下降指标,还有的省份表示要坚决完成考核任务。
中国能源研究会能源政策研究室主任林卫斌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十四五”期间我国从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逐步转变,这也改变了传统的考核计量方式。在扣除原料用能和非化石能源消费量之后,目前看来各地有希望完成“十四五”节能降碳相关目标任务。
“在保障经济平稳运行的前提下,各地应有计划、有重点地组织节能降碳工作,扩大非化石能源消费,避免出现为了快速完成硬性指标而出台简单粗暴的举措,包括‘一刀切’限制企业用能情况,确保政策精准有序。”林卫斌说。
任务考核紧不紧张
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十四五”期间全国能耗强度、碳排放强度需分别降低13.5%、18%。按此测算,能耗强度、碳排放强度年均应分别降低约2.9%、3.9%。
从统计数据来看,实际情况并不理想。根据近三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年度数据,“十四五”以来,前三年全国能耗强度同比分别降低2.7%、0.1%、0.5%,碳排放强度同比分别降低3.8%、0.8%、持平。
根据上述数据推算,当前距离完成“十四五”节能降碳考核目标仍然相当遥远。但从另一组数据来看,完成能耗强度下降目标却又指日可待。
国家发改委1月上旬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成效”系列新闻发布会上公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预计国内全年能耗强度下降3%以上,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而据国家发改委此前初步测算,扣除原料用能和非化石能源消费量后,“十四五”前三年,全国能耗强度累计降低约7.3%。
为什么不同的数据来源得出的结论有明显差异?对此,林卫斌解释,目前有关节能降碳的指标存在两种统计核算口径:一是按照传统的核算方式,二是扣除了原料用能和非化石能源消费量,也就是说能源消费总量的统计口径仅涵盖化石燃料。目前,我国正处在从“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逐步转变的过程中,约束性指标会以第二种统计核算口径进行考核。这既符合发展清洁能源的政策趋势,也增强了各地完成任务目标的信心。
而在公布去年超额完成年度能耗强度目标之后,国家发改委也表示,要“打好能耗双控收官战,努力完成‘十四五’目标任务”。
此外,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赵辰昕在上述新闻发布会上介绍,2025年还将统筹谋划“十五五”碳达峰行动,研究综合评价考核办法,推进国家碳达峰试点建设,加快建立一批零碳园区。并且,进一步健全财税、金融、投资、价格等政策和标准体系,支持绿色低碳产业进一步健康发展。
多省公布预期目标
据第一财经记者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24个省份陆续公布政府工作报告,大多数省份都在报告的2025年主要预期目标中提及了节能降碳任务,或是在重点工作中有所涉及。
黑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包括单位GDP能耗降低3.5%左右,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吉林省提出,今年单位GDP能耗下降2%左右。重庆则是提出单位GDP能耗下降2.5%。
北京提出,今年生态环境质量、能源、水资源等指标达到国家要求,并且在重点工作中提出有关减碳的多项目标。其中包括:外调绿电规模力争达到400亿千瓦时;完成3800万平方米建筑智能化供热改造;完善减碳激励约束机制,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绿色企业比例达到30%以上。
上海提出,今年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要进一步下降,主要污染物重点工程减排量完成国家下达目标。而在重点工作中,上海明确提出,要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加快建立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转型机制,实施煤电节能降碳改造、灵活性改造、供热改造“三改联动”,推进蒙电入沪、深远海风电等重大项目,推动虚拟电厂、新型储能建设应用,建设电动汽车充放电网络。
福建省提出,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包括全省GDP增长5.0%~5.5%,根据实际情况争取更好的结果,以及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保持下降。该省省长赵龙表示,这些目标的设定考虑了现实性、可行性和能动性,经过努力是能够实现的。
浙江省在今年的目标任务和重点工作中,未提及单位GDP能耗下降的量化目标,但是强调要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打造高水平生态省。有序推动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转型,腾出存量用能空间500万吨标准煤以上。值得一提的是,根据当地政府工作报告披露的信息,2024年浙江省预计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6.9%。这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除了上述省份以外,青海、天津、广西、山东、湖南、安徽、海南等省均明确提出,今年要完成“十四五”节能降碳国家考核目标或国家下达任务。同时,相较于生态环境、污染物以及碳排放考核任务,能耗强度下降目标被提及的频率最高。
经济增长与减碳发展并行
去年12月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2025年度九项重点任务之一便是“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加紧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如何在稳中求进的总基调下,既保障经济稳定增长,又有效降低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强度,是许多省份共同面临的现实问题。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下,“大量生产、大量消耗、大量排放”三者往往同时存在,但在新的发展阶段,提升经济社会发展质量效益和资源能源利用效率成为打破上述关联关系的有效手段。
多位专家提出,要以发展“含绿量”提升增长“含金量”。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林伯强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完成节能降碳目标不能操之过急,而是要循序渐进。一方面各地要努力“开源”,加大可再生能源的开发、消纳和存储;另一方面要坚持“节流”,做好节能工作、严格控制高耗能项目建设,才能从根本上实现清洁能源替代、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
“除了条件有利的一面,我们也要看到,绿色转型还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比如,以煤炭为主的化石能源在能源消费中依然占据较高的比例,可再生能源的消纳问题越来越紧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不是那么容易,公众的节能意识也还有提高的空间。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人士的共同努力。”林伯强说。
绿色转型离不开更多优质产能的支撑。第一财经记者注意到,国家发改委此前表示,正在研究将一些符合国家重大生产布局、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支持新质生产力发展等几类重大项目纳入“十四五”能耗单列范围,这些项目的能耗将不再记录在所在地省级政府的节能目标责任评价考核范畴,强化对国家重大项目的功能保障。
林卫斌认为,广大地区可以留意当前一些新技术新模式为有效抓手,稳中求进地完成节能降碳任务目标。例如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到的“零碳园区”,即在一定区域范围内通过能源、产业、交通、建筑、碳捕集利用等多领域技术集成应用和绿电、绿证交易等机制创新,实现区域范围内净零排放。目前已有一些地市推出零碳产业园区建设的相关方案。如此,既能实现地区产值增长也能有效降低能源消耗和碳排放,这一模式有望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载体以及新的经济增长极。(马晨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