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中国网 >  动物 >  正文

最大的蜥蜴类动物-科摩多巨蜥(图)

来源:动物世界 时间:2009-10-19 00:00:00

字号

  科摩多巨蜥又被叫做“科摩多龙”,体长为2一4米,体重可达100一150千克,是世界上现存的最大的蜥蜴类动物。它的头大而扁长,身体肥硕而扁平,颇似鳄鱼,因此又有“旱鳄”之称。全身的颜色主要为深褐色,有的还有灰黄色的斑点,头部几乎完全是黑色的。粗壮的颈部承受着带有深裂的大嘴的头部,颈的四周有层迭的橙黄色厚皮,略微褶皱下垂,肩部有橙黄色的“披肩”,背脊为深褐色或栗色。从头至尾都有红色斑点的鳞片覆盖,到尾部形成一个带形,看上去就像色彩斑驳的“迷彩衣”。它的两只大眼闪灼逼人,带着凝滞的目光。嘴形扁阔,巨大的颚上长有26颗长达4厘米并向后弯曲成锯齿状的利齿,橙黄色的长舌裂成两片,经常从嘴里伸出来,远远望去拾似熠熠闪动的火焰,所以有人说它能“口吐火蛇”。四肢粗壮有力,善于挖掘洞穴。在脚趾上有锐利的长爪,能帮助牙齿将食物撕成碎片。尾巴很长,几乎等于身体和头部的总长,尾的根部比较粗大,向尾端逐渐变细。在爬行时,龇牙裂嘴,长尾后拖,气势汹汹,令人望而生畏。

最大的蜥蜴类动物——科摩多巨蜥

  科摩多巨蜥主要栖息在印度尼西亚东努沙登加拉自治区西端一个名叫科摩多的小岛上。该岛南北最长为40公里,东西最宽为20公里,面积为520平方公里,只有唯一的一个居民点——卡姆邦克村,那里居住着大约200名居民,他们以棕榈叶作屋顶的高脚架屋为居所,以捕鱼和采集野果为生。岛上气候干燥炎热,最高温度可达45度。山峦起伏,危岩耸立,溪涧纵横,有茂密的森林和草地。此外,在与之邻近的佛罗勒斯岛的西部和林雅、巴达等两个岛上的森林中也有少量分布。

  科摩多巨蜥主要在陆地上生活,喜欢在有树木的山坡上、河流或小溪的岸边挖出很深的洞穴,以躲避酷热或寒冷,吃饱之后便躺在里面休息。它的幼体还会爬树,平时常栖息在树上,但体态肥胖的成体却只能“望树兴叹”。它也不怕海浪,常在水边沙地或浅水处漫步,取食一些被海浪冲上岸来的鱼、蟹和软体动物,有时还会以其高超的游泳技艺远游到500米外的小岛上去觅食。事实上,科摩多巨蜥是一种残忍的食肉动物,它的食性很杂,幼体主要以昆虫、小型哺乳动物、爬行动物和鸟类为食。成体除了吃一些雏鸟、鸟卵和昆虫外,主要捕食野猪、鹿、羊、猴等大型哺乳动物,甚至连体重450千克的水牛也不会轻易放过。不仅如此,它有时还会伤害人类,曾经有2名到岛上旅行的人被它吃掉。科摩多巨蜥的食量很大,平均每天要吃6一8千克食物。体重为100千克左右的鹿,只要3一4小时就可以被数只科摩多巨蜥吃光。

  科摩多巨蜥是爬行动物,行动十分笨拙,怎么能够捕到野猪、野鹿、羊、猴等行动迅速的哺乳动物呢?原来它的听觉虽然很迟钝,但视觉和嗅觉都很敏锐,采用的是捕食方式不是依靠狂奔猛追,而是“守株待兔”,从而弥补了动作迟钝、不善奔跑的缺陷。每天黎明,它从洞穴里爬出来,首先躺在裸露的岩石上取暖,吸收早晨阳光的热量,当太阳晒暖了身体以后,才开始去捕猎食物。当它探查到猎物的踪迹之后,就象一尊雕塑似的伪装起来,几小时不动地在呆在一个地方。只是偶尔略微抬起爪子,或者露出分叉的舌头一一高度灵敏的味觉器官,耐心地等待着猎物向它靠近。

  一旦机会成熟,它便缓慢移动,逐渐向猎物靠拢。当两者之间的距离缩短到1米左右时,它便猛地一跳,以惊人的速度袭击猎物,并且用锋利的牙齿紧紧咬住猎物,直到咬死猎物为止。有时候,巨蜥接近猎物时用它那钢鞭似的尾巴向猎物猛扫,打倒之后便上去牢牢地咬住对方的颈部,然后尽情享用。

  如果不能捕猎到活的动物,它有时也吃动物的腐尸。进食的时候,它常用腿来帮助嘴巴将猎物撕成肉块,然后将肉块整个吞下,并不咀嚼。在群体中,一般最大的个体往往挑选最好的食物,其他个体吃剩下的食物,而体形最小的个体得到的食物也最少、最差。平时,体形较小的个体也十分惧怕体形大的个体,因为如果当没有足够的食物的时候,它们就会毫不客气地吃掉自己的同类。因此,对于科摩多巨蜥来说,其真正的“天敌”就是它们的同类,因为在它们栖息的科摩多岛和另外三个附近的岛屿上没有其他猛兽生存,当地的眼镜蛇的毒牙也咬不透其坚硬的鳞甲,所以它们堪称岛上是最凶猛的动物,除了同类以外,什么都不怕。

  科摩多巨蜥为卵生动物,雌性每年7一9月产卵。在产卵前,它先在比较干燥的山丘上挖好深达数米的洞穴,然后将卵产在里面,每窝产卵5一20枚不等。它的卵很大,颜色为白色,呈椭圆形但比较软,大小为100×70毫米,卵重约200克。在地热的作用下,卵的孵化期长达240—250天。因此,幼体要在翌年四月才能孵出。刚出壳的幼体的体长为9厘米,体重为100克左右。幼体的成活率很低,可能仅有百分之十几能够活下来。科摩多巨蜥的寿命一般在40年左右,最高的也可以活到100年以上。

  在《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中,科摩多巨蜥被列入附录I.

*本作品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