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象体躯庞大而笨重,是陆地上最大的哺乳动物,体长为5—7.5米,尾长1—1.3米,肩高2.6—4米,体重2700—6000千克,最大的重达10000千克,雌性比雄性小。体色为灰棕色,象鼻很长,为上唇和鼻子合并,向前伸长形成,重约145千克,表皮很粗糙,上面有许多环列的皱纹,鼻端有两个指状突和许多感觉灵敏的纤毛。它就像是一件奇妙的工具,吊在脑袋上摇来摆去,不仅有嗅觉功能,还能做许多复杂的动作,如吸水、拔树根、掀尘土、抓东西吃等,甚至还能把溅进眼睛里的泥土擦出来。有趣的是,它还能像人类握手一样,用互相缠绕鼻子的方式来表达友好的情感或者雄雌间的调情。雄兽和雌兽均有由上颌门齿形成的象牙,一般长1.5—3米,重20—30千克,最长的可达3. 45米,重198千克,雌兽的牙较短而细。头顶扁平,两只耳朵特别大,直径约为2米左右。脊背向下塌陷,肩部和臀部较高。四肢粗壮如柱,腿的直径约为50厘米,周长超过1.7米。前肢具4趾,后肢具3趾,脚底下有橡皮一般的肌肉,粗厚而平坦,所以在走路时几乎毫无声音。
非洲象分布于非洲东部、中部、西部、西南部和东南部等广大地区,北起苏丹草原,南至南非腹地,东从东非沿岸,西达西非赤道一带,主要栖息于热带草原和稀树草原地区。喜欢群居,每群都由雌兽统帅,成员中大多是它的雌性后代,雄兽在群体中没有位置,长到15岁时就必须离开群体,只有在交配期间才偶而回到群体中。群体中有严格的等级制度,行动时要按照地位高低排序,无论吃喝、交配和走路都秩序井然,群体中的成员之间通常都十分和平、友好。
非洲象的腿非常粗壮有力,所以大多站着睡觉,睡眠的时候新陈代谢水平大约会降低5%左右。一天中大约有16个小时用来吃青草、树叶、嫩枝、野果等植物性食物,主要种类有阿拉伯橡胶树、棕榈树等,每只每天进食约180—270千克。它的嘴里有4颗结实的牙齿用来咀嚼,对付树枝上的刺儿也有自己特殊的办法。它毁坏了不少草场和树木,但同时却建起了更多的草场和森林,吃掉生长茂盛的野草有利于新草的长出,不消化的树籽则被带到其他地方,使森林又在别处生长起来,因此非洲象可以称得上平原的农夫。它的步子迈得很大,每一步都尽量高高地弯起腿,跨得远一点,很适于膛过泥地。为了采食,一年要走16000公里,迁徙的路线往往还要穿过溪流、湖泊、沼泽等,使它的一生就像一次极有耐性的漫长的寻食旅行。茂密的森林也不会使象群失散、迷路,因为每个群体都有自己联络的声音和气味,无论走出多远,都可以找到家族的去向。它依靠额上的一个能震颤的部位发出声音信号,频率大多在低频的14—24赫兹之间,人耳不能听到,但也包含一些人耳可闻的谐波。
非洲象十分耐热、耐晒,但水是必需的,每只平均一天大约要喝上100公升。在干旱的季节,它能以其敏锐的嗅觉测知地下水所在的位置,或者汇集成数百头的大群一起迁移到水草丰富的地区生活。它甚至能够发现猴面包树里的树汁可以饮用,每到干旱季节就从猴面包树里取水喝,并且还在猴面包树的木头里找到了所需要的矿物质。在水塘边,它每次将大约9公升水吸入到长鼻子中,然后浇到嘴里,喝完了之后就进行洗澡和玩耍,然后再将身上涂抹上一层泥盖住灰色的皮肤,或在泥地里打滚,这样不仅有益于健康,还形成一层保护层,可以防止扁虱、跳蚤或其他寄生虫的侵袭。此外,它的背上还时常栖息着一些喜欢食虫的小鸟,专门为其捉拿寄生虫。
非洲象总是一副泰然自若,神圣不可侵犯的样子,在草原上所向无敌,但大多用温和的方式与其他动物竞争。只有在愤怒或恐惧的时候,才有可能伤害其他动物,此时就是身强力壮的犀牛也要退避三舍。虽然非洲象的成体不惧怕任何动物的进攻威胁,但幼仔却无力抵挡狮、鬣狗、野狗以及秃鹫之类的袭击,所以在休息时群体常常站成一圈,保持警惕,以便进行防御和自卫,而雌兽即使感觉到一点危险,也会用长鼻子来提醒幼仔。在群体进行长距离、大规模的迁移时,幼仔必须紧紧地跟上,不过雌兽也会不离左右地进行保护,随时击退企图进犯的食肉动物。
极少有人能找到野生非洲象自然死亡后的残骸,尤其是堆放象牙的地方。因为一只非洲象死亡后,家族的成员们会感到非常悲哀,在环绕着它们同类的骨架静默一段时间之后,便把残骸分解,一一取走,将象牙和每块骨头在密林中不同的方向、不同的地方分散藏好。
非洲象没有固定的发情季节,常年均可交配繁殖,雌兽的怀孕期为21—23个月,略长于亚洲象,是哺乳动物中孕期最长的动物。每胎产1仔,两次产仔的间隔期约4年,每只雌兽一生可以产4—5胎。在幼仔出生的头5年里,它要一直守在幼象身边。刚刚出生的幼仔的体重约为109千克,雌兽每次需要喂1千克左右的奶,而它所要做的只是寻找到雌兽的奶头在什么地方,然后本能地去吸奶。幼仔呆在雌兽身边倍感安全,随着身体渐渐长大,眼睛和耳朵也越来越灵敏,自信心也增强了,但偶而也还会走失,不过当它们需要帮忙的时候,家族的其他的成员总是应声而来。
非洲象长得很慢,成熟得也很慢,需要13—14年才能达到性成熟。体重和牙齿的出现是其成长的标志,幼仔没有牙齿,以后逐渐开始长牙,两个巨大的门齿会随着身体的成长越长越长,以后也会由于使用过度而磨损,甚至断裂,而一旦门齿断裂就会成为残废。非洲象的寿命约为60—70年。
因为象牙可以制作贵重的工艺品,一对象牙的价格差不多是当地居民一年的总收入,因此每年都有数万只非洲象被猎杀,再加上人类发展农林业而进行的开垦和砍伐,使非洲象的自然生活环境受到严重损害,活动范围也急剧缩小,种群数量不断下降,估计全世界尚存的数量已不足100万只,比从前要少得多。在《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中,非洲象和亚洲象均被列入附录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