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中国网 >  动物 >  正文

楔尾绿鸠和红翅绿鸠

来源:动物世界 时间:2009-10-19 00:00:00

字号

  楔尾绿鸠又叫歌绿鸠,是中型鸟类,体长为28—33厘米,体重160—260克。雄鸟的头部、颈部为亮黄绿色,头顶缀有橙棕色,背部、肩部为灰色,微沾栗红色,下背至尾上覆羽为暗绿色至橄榄绿色。尾羽也同其他绿鸠类明显不同,呈楔形,较长,中央尾羽为橄榄绿色,外侧尾羽为灰绿色至灰黑色,最外侧2对尾羽上具有宽阔的黑色次端斑以及形较窄狭的灰色端斑。翅膀上有大块的紫红栗色斑。下体的颏部、喉部为亮黄绿色,胸部为橙黄色,微沾绿色,羽基沾橙粉红色,其余下体均为亮橄榄色。体侧、尾下覆羽以及覆腿羽为绿黑色而具有黄色羽端或羽缘。尾下覆羽甚长,有宽的黄色或棕黄色羽缘,长的尾下覆羽几乎到达尾端。雌鸟上体的绿色部分较雄鸟晦暗,没有栗色而代之以暗绿色,头顶和胸部为淡黄绿色而没有橙色,其余部分与雄鸟相似。虹膜的内圈为蓝色,外圈为红色,眼周的裸皮为浅蓝色。嘴的基部为浅蓝色,端部灰色沾有橙色,脚红色。

  楔尾绿鸠在国外分布于喜马拉雅山地区,以及缅甸、印度东北部、克什米尔、泰国、老挝、越南、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等地;在我国分布于湖北、广西、四川、云南、西藏等地。

  楔尾绿鸠是留鸟,主要栖息于海拔3000米以下的山地阔叶林或混交林中。常单个、成对或成小群活动。尤以早晨和傍晚活动较频繁,主要在树冠层活动和觅食。叫声非常悦耳动听,富有箫笛的音韵。主要以树木和其他植物的果实与种子为食。觅食主要在树上和灌木丛之间。常抓住悬垂的小树枝取食野果。

  繁殖期为4一7月。雄鸟的求偶行为有点头、挺胸、张翅、展尾和围绕雌鸟跳来跳去,同时发出“咕咕”的叫声,并且不时地佯作在地面上啄食状,雌鸟则以同样的动作和叫声来应答。营巢于森林中高大的树上。巢呈平盘状,甚为简陋,仅用少量枯枝堆集而成。每窝产卵2枚,卵的颜色为白色。孵化期为13一14天。雏鸟为晚成性,经过亲鸟12天的抚育后即可离巢。

  红翅绿鸠又叫白腹楔尾鸠或白腹楔尾绿鸠,是中型鸟类,体长28—33厘米,体重200—340克。雄鸟的前额和眼先为亮橄榄黄色,头顶橄榄色,微缀橙棕色。头侧和后颈为灰黄绿色,颈部较灰,常形成一个带状斑。其余上体和翅膀的内侧为橄榄绿色。有的个体的上背更沾有栗红色。翅膀上上的飞羽和大覆羽黑色,并有大块的紫红栗色斑,而且大覆羽和次级飞羽的黄色羽缘较宽,在形成二道翅斑。中央一对尾羽为橄榄绿色,其余两侧尾羽从内向外由灰绿色至灰黑色,并具有黑色次端斑和窄的灰绿色端斑,在尾羽的两侧形成黑边。额部、喉部为亮黄色,胸部为黄色而沾棕橙色,两胁具灰绿色条纹,腹部和其余下体为乳白色或淡棕黄色,比其他绿鸠类腹部的颜色淡,是它与其他绿鸠的明显不同之一。腋羽和翼下覆羽灰色,覆腿羽黄褐色或棕白色,而缀有灰绿色。雌鸟的羽色与雄鸟相似,但颏部、喉部为淡黄绿色,头顶和胸部没有棕橙色,背部和翅膀上也没有栗红色,均被暗绿色所取代。虹膜的外圈为紫红色,内圈为蓝色,嘴为灰蓝色,端部较暗,脚为淡紫红色。

  红翅绿鸠在国外分布于日本、越南和菲律宾等地,在我国分布于河北、江苏、福建、台湾、四川、贵州、陕西、广西、香港和海南等地。

  红翅绿鸠为留鸟,仅有少部分迁徙。栖息于海拔2000米以下的山地针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中,有时也见于林缘耕地。常成小群或单独活动。飞行快而直,能在飞行中突然改变方向,飞行时两翅煽动快而有力,常可听到“呼呼”的振翅声。鸣叫声则很象小孩的啼哭声。主要以山樱桃、草莓等浆果为食,也吃其他植物的果实与种子,觅食多在乔、灌木树上,也在地上觅食。

  繁殖期为5一6月。营巢于山沟或河谷边的树上。巢呈平盆状,甚为简陋,主要由枯枝堆集而成,每窝产卵2枚。卵的颜色为白色,光滑无斑。

作者:北京自然博物馆 李湘涛
*本作品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