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至少已有8家证券公司获得自营参与碳排放权交易资格。随着多家券商拿到自营交易碳排放权的通行证,通过金融机构来提高国内碳市场流动性,提高市场价值发现能力,似乎也不那么遥远。
北京绿色金融协会常务理事邵诗洋,目前整体碳市场运行情况基本符合预期,碳市场的发展规律是在实践中不断优化调整的,应给予碳市场一定的时间改善和成长。
中国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以下简称“全国碳市场”)是全球覆盖排放量规模最大的碳市场,随着第二个履约周期准备工作的启动,2023年全国碳市场的发展趋势备受关注。
近日,由上海环交所参与、云南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简称“云南电网”)牵头申报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区块链”重点专项“基于区块链的可信碳交易与碳中和管理示范应用”获工信部批复立项。
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是全球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策略中,最主要的政策工具之一。截至2022年11月底,全球共有70个碳定价机制正在运行或者是设计的阶段,覆盖了全球超过47个国家和地区,覆盖全球近四分之一的减排量。
据悉,本次跨境交易产品为被全球认可的核证碳减排标准(VCS)下的VCUs,交易项目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印度,交易量为10185吨,买卖双方分别为北京太铭基业投资咨询有限公司、BITGREEN CARBON ASSETS MANAGEMENT PTE. LTD。
12月30日,全国碳市场全年成绩单正式揭晓。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CEA)总成交量5088.95万吨,总成交额28.14亿元。价格方面,2022年最后一个交易日收盘价为55.00元/吨,较上年度最后一个交易日上涨1.44%。
欧洲议会环境委员会主席、法国议员Pascal Canfin称,预计目前每吨80-85欧元的碳价将升至100欧元。这将是韩国碳价(每吨2万韩元)的7倍。
据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12月22日消息,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以下简称“全国碳市场”)累计成交额突破100亿元大关。全国碳市场正式上线以来,共运行350个交易日,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2.23亿吨,累计成交额101.21亿元。
12月10日,第四届外滩金融峰会在上海开幕,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王信在北京分会场参与会议并发表题为《强化金融支持绿色低碳转型的激励约束与相关金融风险防范》的报告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