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9日,复旦大学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以下简称“研究中心”)公布了最新一期复旦碳价指数,即2022年6月复旦碳价指数结果,包括2022年6月全国碳排放配额价格指数、2022年12月CEA价格指数、2022年6月全国CCER价格指数、北京和上海CCER价格指数、广州CCER价格指数、其他地方CCER价格指数。
当地时间24日,世界银行(下称“世行”)发布《2022年碳定价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报告》(下称“报告”)称,2021年全球碳定价收入约达840亿美元,比2020年增长了近60%。
5月22日,在湖北建设生态省相关情况的新闻发布会上,湖北省生态环境厅党组书记何开文接受包括21世纪经济报道在内的媒体采访时表示,湖北高质量建成全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系统并保障稳定运行。同时大力推进碳排放权交易,截至2021年底,湖北碳市场配额累计成交3.66亿吨,成交额86.59亿元,交易规模继续保持全国前列。
当地时间17日,欧洲议会环境、公共卫生和食品安全委员会(Environment, Public Health and Food Safety,简称ENVI)以62票赞成、20票反对、5票弃权通过了关于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EU ETS)修订的报告,以49票赞成、33票反对、5票弃权通过了关于建立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法规的报告。
本周(5月2日-5月8日)全国整体碳配额交易市场活跃度继续提升,碳试点交易量大幅增长;碳信用市场活跃度有所回落。
截至5月5日,以“全国碳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碳市场”为检索内容,共有2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按照要求在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官网披露全国碳市场首个履约周期碳配额清缴情况,但超过百家企业未完成全国碳市场履约,内蒙古、山东、河南、黑龙江等省份均有超过10家企业未完成履约。
5月5日,全国首个农业碳汇交易平台在福建厦门落地。现场通过发放首批农业碳票,推动7755亩生态茶园、共计3350吨农业碳汇作为全国首批农业碳汇交易项目签约,助力碳达峰、碳中和战略与乡村振兴工作融合发展。
建设全国统一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去除内部阻碍碳排放权流动的约束,提高要素配置效率,有利于我国平衡好碳减排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从而以最小的社会代价实现“双碳”目标。
近日,多家电力上市公司陆续发布2021年年度报告。记者梳理发现,虽受行业性煤价高企拖累业绩,但新能源表现亮眼。同时,2021年是全国碳市场开启元年,碳排放权交易收益作为营业外收入成为不少电力上市公司的盈利点。
碳市场机制不仅能够将碳减排责任压实到企业,还可以提供有效的激励机制,同时带动绿色技术创新与产业投资,是平衡经济发展与碳减排的有效政策工具。建设全国统一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有利于统一碳价、促进碳配额交易的流动性,可以更好地发挥碳定价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