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碳市场自2021年7月正式上线交易以来,至今已历时3年。市场总体运行平稳,制度体系日趋完善,数据质量逐步提高。此次扩围工作将会对全国碳市场和纳入行业带来哪些影响?纳入新行业还需注意哪些问题?
生态环境部近期发布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水泥、钢铁、电解铝行业工作方案(征求意见稿)》中明确指出,水泥、钢铁、电解铝行业将在2024年进入首个管控年度,2025年底前完成首次履约工作。
近日,依据《北京市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北京市生态环境局组织开展了本市2023年度碳排放配额有偿竞价发放工作,委托本市碳排放权交易机构北京绿色交易所具体实施,竞价程序于9月初完成。
近日,生态环境部发布《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水泥、钢铁、电解铝行业工作方案(征求意见稿)》提出,积极稳妥推进水泥、钢铁、电解铝行业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
全国碳市场走过三周年之际,多个传统碳排放大户行业“入市”。9月9日,生态环境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公开征求《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水泥、钢铁、电解铝行业工作方案(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函,提出积极稳妥推进水泥、钢铁、电解铝行业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
不久前,“深圳担保集团·南山区·中小微企业19号资产支持专项计划(碳资产)”在深交所挂牌。这是全国范围内首个碳资产证券化产品挂牌发行,标志着深圳率先实现了碳资产证券化从“0”到“1”的突破。
上线交易三年来,全国碳市场的建设经历了怎样的历程?有哪些变化?未来如何更好发挥碳市场功能,有效助力绿色低碳发展?
欧盟是目前全球最大的碳交易市场,也被认为是碳排放制度建设最先进的地区,通过对各企业强制规定碳排放量,为全球减碳做出巨大贡献,在世界碳交易市场中具有示范作用。其成熟的运行机制对我国碳市场建设有何启示?
相关文件将推动我国双碳工作从顶层设计逐步走向具体实践,也意味着以碳为目标的工作将全面融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
目前,发电行业仍是市场中唯一的交易主体。随着交易规模逐步扩大,交易价格稳中有升,碳市场何时扩容备受各界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