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深交易所和北交所发布的《上市公司自律监管指引——可持续发展报告(试行)(征求意见稿)》,标志着我国上市企业ESG信息披露即将进入标准化、规范化时代。在ESG报告中,碳信息披露是一项核心内容,值得关注。
开市以来一直呈现“履约型市场”特征的全国碳市场,今年1月以来,在非履约期,价格却持续走高。3月29日,全国碳市场盘中最高价为90.67元/吨,收盘价90.66元/吨,再度创出新高,较上周五上涨8.15%,较上月最后一个交易日的涨幅达11.05%。
3月13日,全国碳市场综合价格突破了开市近3年以来的新高,达到86.12元/吨。实际上,从进入3月以来,碳价再次站上了80元/吨,在最近的两周内不仅突破了去年10月份82.79元/吨的历史高点,还屡次创下了新高。不过,上周的最后两个交易日,碳价冲高后回调,目前已经回归到80元/吨的价位。从过去的经验来看,履约是全国碳市场交易的主要驱动力,往往在临近履约期时,碳市场交易最为活跃,出现量价齐涨的现象。不过,为何在第二个履约期结束,市场已经出现明显降温之后,又重新出现了回升?
近日,记者从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获悉,2023年,湖北碳市场成交量1118.39万吨,同比上升19.1%;年度成交额4.72亿元,同比上升13.9%。
11月22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五部门发布《关于加快建立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商用碳足迹背景数据库建设,引导金融机构逐步建立以产品碳足迹为导向的企业绿色低碳水平评价制度。
根据生态环境部发布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报告》,全国碳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碳排放额累计交易成交量1.79亿吨,累计成交额76.61亿元,全国碳市场总体配额履约率为99.5%,共有1833家重点排放单位按时足额完成清缴,178家部分完成清缴。
8月25日,全国碳市场的运营机构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发布通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系统将于8月28日起上线“碳排放配额21”(对应2021年度碳排放配额)、“碳排放配额22”(对应2022年度碳排放配额),原“碳排放配额”名称调整为“碳排放配额19-20”(对应2019—2020年度碳排放配额)。
8月23日,全国碳市场交易价格报收74.76元/吨,较前一日上涨2.79%,继8月15日收盘价首次站上70元/吨后,一周内接连实现突破,再创历史新高。
8月9日,在2023零碳峰会上,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总经理刘杰表示,在“十四五”期间,会逐步将化工、建筑、民航等等一些高排放企业纳入到全国碳市场,所有的行业纳入到全国碳市场以后,整体的配额发放量应该是能够达到65到70亿吨,占我国总体排放量的60%左右,一共纳管企业应达到8000家以上。
和重启时间类似,国内碳汇价格也存在较大不确定性,碳汇开发商预估的碳汇价格和市场期待价格存在明显落差,导致现有碳汇项目预计收益偏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