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人士发现,这些企业能实现“运营碳中和”,并非以节能减排或者可再生能源替代为主要途径,而是大量购买碳汇进行碳抵消。具体到碳汇的抵消比例,有的企业未予以公开,有的企业接近半数及以上。
本文分析的电力上市公司中,大部分公司的年度碳资产交易额为千万元级别,仅有两个公司的交易额上亿,其中一个上市公司2022年度最高的碳交易净收益达3.74亿元人民币!
4月份欧盟碳价呈现先升后降的小幅变动走势。从本月月初的93.24欧元/吨,攀升至本月峰值——4月6日的96.66欧元/吨,后连续五个交易日回落至4月17日的90.62欧元/吨,4月18日2.47%的涨幅后又迎来持续的下跌,一路跌至月末4月28日的83.54欧元/吨。
近日,复旦大学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以下简称“研究中心”)公布了2023年5月复旦碳价指数结果。此次公布了2023年5月全国碳排放配额(简称CEA)价格指数、2023年12月CEA价格指数等发现,2023年5月全国碳市场CEA价格指数普降。
复旦大学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分析指出,4月全国碳市场日均收盘价为54.97元/吨,相较上月的56.02元/吨出现一定程度的下跌,且波动幅度有所扩大。在成交量方面,4月全国碳市场活跃度有所回升,日均成交量为6.51万吨,相对于3月的日均成交量5.69万吨增加了14.55%。
记者从天津排放权交易所获悉,2023年3月,全国碳市场和区域碳市场配额合计成交419.04万吨,成交额1.68亿元,二者分别贡献6718.02万元和1.01亿元。
发电企业的生产消费产生碳排放,而碳价也影响着发电企业成本,电力市场与碳市场之间存在着极强的关联性。由于碳价计入发电成本,影响电价,因此,碳价的变动影响着电力市场的供求关系。
广州交易集团11日介绍,该集团旗下广州碳排放权交易中心截至2022年末配额现货累计成交达2.143亿吨,累计成交金额超56亿元,占全国碳交易试点35%。
近日,生态环境部办公厅公布《关于公开征集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方法学建议的函》,透露正在积极推进建设全国统一的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
在能源结构转型进程中,如何更好地把握“破”与“立”的关系?如何发挥好政府和企业的作用,务实推进碳中和目标的落地?如何加强亚洲国家在碳中和技术产业等方面的合作,为助力碳中和作出亚洲贡献?如何更好地发挥绿色金融的作用,促进碳市场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