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机构预测,CCER可抵消不超过5%的碳配额,但目前仅电力行业纳入碳交易市场,对应需求约2亿吨左右,未来伴随钢铁、建材等行业纳入,这一数字有望增至4亿吨。
3月15日,生态环境部发布的《关于做好2021、2022年度全国碳排放权交易配额分配相关工作的通知》指出,为加快推进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生态环境部编制了《2021、2022年度全国碳排放权交易配额总量设定与分配实施方案(发电行业)》(下称《方案》)。
《巴黎协定》两条机制对于碳减排量的国际交易至关重要,积极减排国家向他国出售多余的减排量,可以换取转型发展的资金,减排量目标难以自主实现的国家则可以购买减排量以达到NDC目标。
根据生态环境部公告,全国碳市场第二个履约期的周期仍为2年,控排企业须在2023 年底前完成2021-2022年度配额清缴。因此,剩下1000余万吨CCER无法满足第二个履约周期清缴需求,未来将存在明显的供需缺口。
“事实上,蓝碳交易在我国仍属于起步阶段,国内尚未有涉及蓝碳的碳减排项目开发方法学,蓝碳衡量和标准化尚不成熟;另外,CCER市场在暂停前也未曾核证与签发蓝碳项目减排量,蓝碳交易市场体系、交易机制尚不完整,蓝碳市场交易监管主体不明确,国内现有的蓝碳交易,大多是买方与卖方直接交易的市场创新活动,交易上尚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施懿宸指出。
对比2023年1月公布的CCER价格指数数据,除全国和北京上海碳市场的买入价格指数外,其余各项价格指数均呈现上涨趋势。就CEA价格而言,除了2023年12月的卖出价格指数以外,其余各项CEA价格指数均较2月略有下降,反映市场情绪仍偏悲观。
今年2月,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CEA)总成交量185.43万吨,总成交额1.04亿元。复旦大学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在2月28日发布的报告中指出,2月份下半月全国碳市场价格的上涨和交易活跃度的提升,释放出了积极的信号,有利于提振市场信心,更加充分地发挥碳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
2月21日,欧盟基准碳配额主力期货合约价格(EUA)升至100.70欧元/吨的高位,历史上首次达到100欧元/吨,这意味着能源企业和制造企业在产生碳排放时必须支付的成本进一步增加。
2月20日,欧洲碳排放价格逼近每吨100欧元大关,收盘创历史新高。具体行情显示,欧洲碳排放配额期货(EUA)2023年12月合约收于每吨98.30欧元,较上周五的收盘价上涨了2.13%,盘中也一度触及每吨99.99欧元的纪录高位。
业内人士认为,虽然全国碳市场还不允许金融机构入场,但并不妨碍证券公司提前做好准备,或加入区域碳市场提前热身。而北京银行、北京农商银行、北京中关村银行3家银行纳入2023年碳排放权支持工具范围传达了该工具扩围的重要信号,全国100多家城商行、上千家农村商业银行只要符合条件,均可能成为扩围对象,享受相关政策优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