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6日,记者从重庆市优化营商环境获取金融服务工作专班获悉,重庆近年来稳步扩大绿色债券发行规模,鼓励金融机构和非金融企业发行绿色债券,支持辖区企业通过发行绿色公司债券、绿色资产支持证券等方式进行直接融资,助力点“绿”成“金”,推动绿色债券发展,优化金融营商环境。
澳门中银8月31日发布消息称,广东省人民政府当日在澳门市场成功发行20亿元人民币地方政府债券,包括2年期和3年期两个品种,发行金额均为10亿元,发行票面利率分别是2.4%和2.55%。
截至6月末,全省农商银行绿色贷款余额4.44万户、450.9亿元,分别较年初增加0.31万户、100.2亿元。
2023年,光伏行业“卷”出新高度,一边扩产潮,另一边融资热。今年,在二级市场再融资趋严环境下,光伏企业融资部分转向银行信贷,业内人士称,商业银行绿色金融贷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光伏企业“渴钱”之急。
随着全球对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日益关注,银行开展绿色金融变得越来越重要。绿色金融是指银行以可持续性为导向,将资金投向环境友好、低碳经济和可再生能源等领域的金融业务。
8月4日上午10时,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打好宏观政策组合拳,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有关情况。截至6月底,碳减排支持工具和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两个工具余额分别为4530亿元和2459亿元,分别比上年末增加1433亿元和1648亿元。其中,碳减排支持工具支持金融机构发放碳减排贷款超过7500亿元,带动年度碳减排量超过1.5亿吨二氧化化碳当量。
据悉,上市公司绿色棕色收入数据库基于完善“传统行业整体划分绿色或棕色”的分类方式,通过细分主营收入标签,使数据库支持分析行业及公司各项经营性活动的绿色棕色收入分布,帮助投资者探查“漂绿”风险,同时追踪企业绿色转型力度,为企业绿色转型提供判断依据。
今年以来,绿色债券发行热度不减。据同花顺iFind数据统计,截至7月25日,年内全市场发行绿色债券5063.51亿元,同比增长11.42%。其中,绿色金融债发行占比超过五成,民企发行比重进一步提升。
企业ESG“漂绿”现象普遍存在,其“漂绿”行为的内因主要是谋求绿色融资或补贴、内部信披制度不健全、数据采集困难和保护商业机密的需要等四个方面;外因主要包括利用制度安排缺陷、迎合评级机构偏好、满足绿色融资需要、改善企业环保形象等四个方面。
近年来ESG实践加速推进,背后主要与绿色发展成为人们的共识有关。当前,绿色发展逐渐成为全世界的共识和一致行动,绿色发展强调绿色为优先,可持续发展为根本,突出了从更广义和更深刻角度理解人类发展的福祉,突破了单一增长视角下强调人类福祉的短期性、功利性和不可持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