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融安县依托独特的自然山水和人居环境,立足生态保护,高起点、高水平、高标准进行乡村综合规划,加大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特色乡村产业,加强环境卫生整治,培育乡村文明新风……逐步实现了农村产业兴旺、乡村环境美丽、乡村治理有序、乡风文明淳朴、农民生活美好的生态美丽画卷,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桂北山区落地生根。
多措并举抓推进 生活环境更优美
“这几年,政府筹集资金,帮我们修了这么好的水泥村屯路面,我们有义务保持道路和村屯的干净整洁。”日前,在融安县大坡乡岗伟村德江屯,脱贫户韦志清一边清扫大雨过后冲积到路面上的泥沙,一边说。
韦志清是今年上半年刚刚聘用的公益岗位工作人员,主要负责村屯的清洁卫生工作,他说做这份工既能让村屯保持整洁美丽,又能有一份稳定的工资收入,感到特别满足。他还告诉笔者,随着脱贫攻坚工作的开展,帮扶联系人几乎每个月都进村入户宣传引导,村民爱干净,讲卫生的自觉性高了很多,乱丢垃圾的现象少了,农业废弃物也能主动的放在垃圾焚烧池里焚烧,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
近年来,融安县在推进脱贫攻坚工作的同时,把乡村风貌提升、“三清三拆”、“土地增减挂钩”等工作结合起来,持续推进“清洁乡村”“生态乡村”“宜居乡村”等行动,大力推进农村垃圾治理,实施清洁乡村工作,村屯保洁员配置率达100%。同时,推进农村“改厨改厕”工作,加大公共厕所建设力度,推进农村“厕所革命”专项行动,厕所粪污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率也逐年提高。
因地制宜搞发展 山区村庄更秀美
“我们不仅在石头缝里种了李树、桃树,还种了蓝莓、野葡萄……今年的葡萄结得特别好,预计收入可达6万余元。”9月16日,在融安县东起乡崖脚村铜板屯,脱贫户龙革雄一边采摘野葡萄,一边向笔者介绍铜板的乡村产业。
石漠化一直是生态治理的难点。地处桂北的融安县是滇桂黔石漠化片区扶贫开发县,有7个乡镇属于喀斯特地貌,贫瘠的荒山坡地不适宜种植农作物。在通过发展产业助推脱贫攻坚的过程中,融安县因地制宜,“变废为宝”,把石漠化治理与产业发展进行有机结合,鼓励群众在石头缝里插种容易生长、便于管理、适合石漠化山区的果树、青蒿、山野葡萄等特色作物。
该县东起乡铜板屯村民,通过在石缝里种植李树,把铜板屯发展成了生态旅游村屯;沙子乡桐木村的黄美鲜,在石山里种上了100多亩金桔,带动当地18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摘帽;泗顶镇、桥板乡的村民,在房前屋后的零碎地里种上青蒿,撑起了融安青蒿素产量占全国三分之一的大产业。融安,在荒芜的“石头缝”中找到了脱贫的先机,把“地理劣势”转变为“产业优势”,走出了一条与众不同的生态脱贫致富道路。
培育文明倡新风 脱贫生活更甜美
“现在我们村到处安了路灯,还搭上了舞台,我们夜夜去跳广场舞,我们老年人真是高兴呀!”融安县大将镇雅仕村平南屯的黄新保说着说着还哼起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首歌曲,以表达他脱贫之后的感恩之情。
脱贫攻坚这几年里,融安县在帮扶群众物质脱贫的同时,更注重精神层面的脱贫帮扶,积极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组建了148支新时代讲习所宣讲队伍、13支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进村入户开展文明村镇创建活动。通过开展村规民约、乡风文明、移风易俗,组织“星级文明户”评比等活动,推进乡风生态文明建设。为丰富基层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还开展文化三下乡,农村公益电影播放活动,建设农家书屋丰富读书活动;开展“扫黄打非”进基层示范点,巩固基层意识形态和宣传思想阵地建设活动;深入推动“乡村和美”专项活动,加强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完善乡村文化队伍建设,实现村级文艺队伍全覆盖。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生态文明新风活动,提升了农村群众的安全感、获得感、幸福感!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等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基本要求。“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融安县把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结合,提前谋划,把绿色生态发展的理念融入到乡村规划和发展中,让山区贫困群众享受到绿色生态带来的红利。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融安县实行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形成具有桔乡特色的绿色发展之路,坚定走生态发展之路、坚定走文明发展道路,坚定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让“两山论”在桂北大地得到生动实践。
(谭凯兴 唐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