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州市南乡西溪温泉度假村。
一株株杉木直插云霄,一簇簇石斛茎叶肥壮,一只只“罗曼粉”蛋鸡在草丛间觅食,一群群麻鸭在清澈见底的山泉里畅游……连日来,广西贺州市八步区南乡镇江坪村农林业发展示范基地里,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这个曾历经从“遍地是金矿”到“遍地是废旧矿区”之劫的小山村,如今实现了重生。
江坪村的蝶变,得益于贺州市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和乡村振兴战略,坚持生态文明建设和脱贫攻坚两手抓、两促进,真正让绿水青山变成群众口袋里的“金山银山”。
守住“绿色银行”
“山清水秀好风光,四处山头八角香;生态产业发展好,脱贫致富奔小康……”八步区步头镇黄石村大冲尾组的瑶族民间歌手赵客妹一边摘八角,一边唱起了瑶族山歌。八角、竹笋采摘的季节,八步区黄洞瑶族乡、步头镇等地的群众忙得不亦乐乎。
近年来,贺州市以全力打赢脱贫攻坚战为契机,积极引导山区群众因地制宜,大力发展八角、生姜、油茶籽、杉木等绿色生态产业,既保护了生态环境,又增加了群众收入。
贺州市是林业大市,森林覆盖率达72.87%,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倍,林业面积比重、人均森林面积和人均蓄积量等指标均排在广西前列。
为进一步加强生态资源保护,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2019年,贺州市启动“林长制”试点工作,八步区作为整体实施林长制试点工作的县区,构建了以行政区域为主的区、镇、村三级林长组织体系,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管理系统网格化工作格局,为守住“绿色银行”提供了坚强组织保障。
群众腰包鼓起来
“当上生态护林员,不仅每个月能领到800多元的劳务费,还能在野外巡护工作之余,在山上养蜜蜂、种植杉树,生态好了,收入也逐步提高。”说这话时,昭平县富罗镇三合村村民严正森满脸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在贺州市,与严正森一样当上生态护林员的还有3900多人(户),涉及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7260人,全市可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增加收入3699.33万元。
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又是经济财富。贺州市通过生态扶贫,引导贫困地区群众靠山吃山,依绿致富,走出一条建设生态文明和脱贫攻坚相互促进的路子。
八步区森林仙草产业示范区,常年云雾萦绕,林中的石斛花、灵芝若隐若现,这个“仙草园”已成为旅游胜地。示范区在发展林下铁皮石斛、灵芝等仿生态种植的同时,还发展休闲观光生态旅游业,辐射带动200多户贫困户增收致富。今年,贺州市积极建设5个林下经济示范基地,进一步带动贫困户发展养蜂、种植中草药等林下经济,为更多群众开辟增收渠道。
群众吃上“旅游饭”
“山清水秀生态美”是贺州的一张靓丽名片。在一些村屯,生态产业变身“摇钱树”,优美环境成了“聚宝盆”。
“以前根本没想过,我们村里还会有城里人来住宿。”站在自家门口,看着不远处的木屋民宿、星空屋,平桂区鹅塘镇槽碓村支部书记赵转贵感慨连连。
槽碓村是贺州市的土瑶聚居地之一,这里拥有广袤的森林,生态环境优美,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高。近年来,贺州市深入挖掘土瑶原始的生态资源和神秘多彩的民俗风情,依托“世界长寿市”金字招牌,投入资金4180万元,规划实施以康养为主题的“秀美槽碓,幸福土瑶家”文旅宜居区。 乘着生态旅游的东风,槽碓村村民邓春引开起了瑶家饭馆,每月有近6000元进账;邓接娇做起了小生意,通过销售茶叶、蜂蜜等特产每月能赚3000元……
贺州市充分发挥生态资源禀赋,把森林生态旅游和森林康养业打造成重点旅游品牌。全市有各级森林生态旅游地17处,其中,国家级森林生态旅游地7处,省级森林生态游览地6处,市级生态旅游地4处。
今年上半年,贺州市完成林下经济产值25.62亿元。其中,林下种植9.1亿元、林下养殖12.09亿元、林下产品采集加工1.79亿元、林下旅游2.64亿元。通过发展生态旅游业,众多群众吃上“旅游饭”,美丽的风景真正成为脱贫致富的“钱景”。
(庞革平 欧阳利环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