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4年多时间、1500多个日夜奋战,2019年底,深圳全市159个黑臭水体和1467个小微黑臭水体全面消除黑臭,河流水质实现历史性转变,在全国率先实现全市域消除黑臭水体,成为全国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
茅洲河是深圳第一大河,也是深圳的“母亲河”。
它发源于深圳阳台山北麓,流经现在的光明区、宝安区以及东莞市长安镇,汇入西部海域,全长31.3公里,流域总面积388平方公里,在深圳境内311平方公里,约占市域面积的1/7。
从曾经的“黑臭河”到如今的“生态河”,茅洲河治理是深圳为全国提供的珍贵治水样本。
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在广东省委书记、省第一总河长李希牵头督办下,深圳以超常规举措,全面开展治水提质攻坚战,经过4年多时间、1500多个日夜奋战,2019年底,深圳全市159个黑臭水体和1467个小微黑臭水体全面消除黑臭,河流水质实现历史性转变,在全国率先实现全市域消除黑臭水体,成为全国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
第一道考题
2017年4月22日,世界地球日,深圳。
上任深圳市委书记仅20天的王伟中,利用周末直奔珠江口西岸。
那里,有他就任深圳主官后第一张考卷中的第一道考题。
位于深圳“西北门户”的茅洲河洋涌河水闸,是王伟中此行调研的第一站。
中巴车在岸边停了下来。
穿着白衬衫、藏青色西裤,戴着黑边眼镜的王伟中快步下车,急切地望向河道两岸。
墨黑色的河水,各种垃圾漂浮的河面,被污泥覆盖的河岸,刺鼻的臭味……
尽管早有心理准备,但茅洲河污染的现状之烈、污染的程度之深,还是让王伟中的眉头越皱越紧,表情也越来越凝重。
深圳市委书记王伟中亲临治水第一线
从茅洲河洋涌河水闸段、茅洲河1号底泥处理厂,到沙井河入茅洲河干流汇口段、茅洲河中上游楼村水河段,王伟中边走边看。污水直排、底泥处理、河道整治如何,全流域乃至全市域水污染治理情况怎么样,王伟中边问边思考。
上世纪90年代以来,茅洲河污染程度逐年加剧,高峰时期流域内每天有上百万吨污水入河,水呈黑色黏稠状,建筑垃圾、生活垃圾随处可见。
2013年至2014年,茅洲河污染问题连续两年被广东省环保厅和广东省监察厅列为省挂牌督办的十大重点环境问题之一。2014年2季度至2016年2季度,广东省共发布重点河流水质监测季度报告9次,茅洲河污染严重程度均位居全省第一。
更大的压力、更重的担子,是来自于民生民意,来自于中央环保督察组针对茅洲河的有关情况反馈。
2016年11月28日至12月28日,中央第四环境保护督察组对广东省开展环境保护督察,并于翌年4月13日向广东省委、省政府进行了反馈,茅洲河被多次点名。
时间紧、任务重、压力大。
抬眼望去:茅洲河流域所在位置,早已是人口稠密、开发强度很高的建成区。河流两岸,各种厂房、园区遍地开花,一点空地都看不见。由于下游配套污水处理厂尚未完工,中上游截污箱涵截留的污水又重回河道,宛若一条“黑龙”。
黑臭的茅洲河,损害的是两岸市民群众正常的生产生活,牵动的是省市区各级领导的心。
“全面消除建成区黑臭水体,完成治水提质任务艰巨、刻不容缓!”站在茅洲河河畔,顾不上擦去一脸汗水的王伟中神情严峻,以斩钉截铁的语气,向同行的相关各级各部门发出了治污动员令。
“一定要把茅洲河治好,给人民群众满意的答复!”
三个小时的PPT
历史上的茅洲河曾经船舶穿行、鱼虾成群、水草丰美。
20世纪八九十年代,茅洲河两岸迎来投资设厂的高峰,原本一望无际的农田和鱼塘,渐渐被工业厂房、园区替代,对河流的过度索取以及沿河流域的污水废水乱排乱放,导致茅洲河变了颜色、变了味道。
河水变黑变臭不仅严重影响流域的居民,也阻碍了片区产业布局和发展。
“掩鼻而走、背水而居、闭窗而眠。”这是宝安区委书记、宝安区总河长、茅洲河(宝安段)区级河长姚任对污染后的茅洲河的精准描述。
2015年9月24日,福田区莲花路水源大厦,深圳市水务局。
16楼会议室里,一场20余人参加的会议正热烈进行。
这场座谈会上,除了市水务局领导和各处室负责人,以及市政府办公厅一位处长之外,其余全是时任水务局局长王立新点名邀请而来的“客人”——市人大代表李继朝、杨勤、朱亚萍和袁淑堂,市政协委员李毅、洪育才和田晖南。
座谈会开始前,会务人员给每位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都分发了厚厚一本材料——“深圳市治水提质工作计划(2015-2020年)”。
这份材料里,提出了深圳“治水十策”和“十大治水行动”,总共预算960亿元,另外还需准备200亿元的不确定预算。这份总共涉及一千多亿元预算、酝酿已久的方案,第二天就要提交深圳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
“6000多公里管网要补建、15000个小区要重做雨污分流,3年不黑不臭、5年生态恢复,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看到代表、委员们狐疑的眼神,王立新也不多话,伸手打开准备好的PPT,用带着湖南口音的普通话,开始对方案进行讲解。
这一讲,就是将近3个小时。
“一年初见成效,三年消除黑涝,五年基本达标,八年让碧水和蓝天共同成为深圳亮丽的城市名片。”王立新掷地有声。
向“十难”进军
2015年,曾亚还是茅洲河流域管理中心的前身——深圳市防洪设施管理处副主任。
当年11月初,深圳市水务局下发通知,防洪设施管理处增加了管理原特区外茅洲河、龙岗河、观澜河、坪山河这四条大河的新职能,曾亚旋即邀请市水务工程建设管理中心一位对茅洲河比较熟悉的同事宁中义,一起到茅洲河准备接手防洪和管理工作。
茅洲河河口处,水面宽阔得像一个大喇叭。正是涨潮时分,一波波黑水,夹杂着矿泉水瓶、泡沫等垃圾,从大海方向往河道上涌动。别说绿树繁花,两岸连杂草都不多,更没有行人。放眼望去,荒芜得让你疑惑这里到底是不是深圳。
“没有办法,茅洲河的自然条件如此,其下游界河段是感潮河段,水体交换能力差,污染带聚集在河口外1.5千米范围内。”即使同行的宁中义不解释,水利专业出身的曾亚心中也明白茅洲河污染何其严重。
决心既下,困难却多:
与国内其他许多河流不同,茅洲河两岸聚集了大量产业和人口,高密度建成区拆迁难是茅洲河治理推进中最大难题;
涉及通信电缆、输电线路、供排水管、燃气管等大量管线迁改事宜,加之产权单位多,行政审批时间长,协调难度很大;
作为制造业重镇,茅洲河流域电镀、线路板、印染等重污染企业高度集中,废水偷排、漏排、超排现象普遍,沿岸排污口密布,很多“散乱污危”企业混杂在居民区中,管控难度极大;
由于长期污染,茅洲河干支流河床底部沉积大量固体垃圾和底泥,重金属和有机物污染严重,处理和弃置极为困难;
茅洲河是深莞跨界河流,协调难;
……
上述种种,再加上沿河流域的污水收集难、污水处理难、正本清源难、暗涵整治难,共同组成了茅洲河综合整治“十难”。
水污染治理是重要的政治任务,是最大的民生工程。
必须向“十难”进军!
2015年10月30日,深圳市委常委会审议通过《深圳市治水提质工作计划(2015-2020年)》,决定大力实施“流域统筹、系统治理”“雨污分流、正本清源”等“治水十策”和“织网行动”“净水行动”等“十大行动”。
下达“军令状”、制定“时间表”,深圳治水提质攻坚战正式打响!
市委书记、市长挂帅,带头领最重的任务、啃最硬的骨头,分别担任市总河长、副总河长和治理难度最大的茅洲河、深圳河市级河长,以上率下,凝聚成治水提质的一座城市的力量。
2016年2月3日,宝安区政府与中国电建集团签约,深圳水污染治理迎来了第一个大项目——茅洲河流域(宝安片区)水环境综合整治项目的落地,这也是国内第一个全流域治理的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
茅洲河治理大会战的序幕正式拉开!
在超过120平方公里的高密度建成区,面对重重困难,中国电建发挥集团优势,坚决实施“大兵团”作战,牵头组织20多家设计、施工、科研、装备企业的3000多名管理人员和3万多名施工人员,投入2300台套设备,日夜奋战在茅洲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一线。
治理前的茅洲河
创造单日敷设污水管道4.18公里的全国纪录、共完成污水管道铺设702公里,管网工程、河道工程实际完工工期分别比合同工期平均提前9个月、6个月……茅洲河水环境综合整治,中国电建功不可没。
2019年,深圳市“水污染治理决战年”。年初召开的市委六届十一次全会上,王伟中要求乘胜追击,彻底消除全市域黑臭水体。
以河长制湖长制为抓手,深圳建立党政主导、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治水机制,创新推行全流域治理、大兵团作战的新模式,有效破解了水污染治理普遍存在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问题,达到系统治理的效果。
高峰时期,全市治水战线共有参建人员6万多名、设备1.3万台,在南粤大地上谱写了波澜壮阔的治水之歌。
任谁和谐共生
在洪桥头社区党委书记洪伟江的办公室里,有两幅卫星遥感影像图,讲述着茅洲河的巨变。
一幅遥感图拍摄于2005年,彼时的茅洲河洪桥头村段,河面狭窄,河水浑浊,两岸几乎不见绿色。另一幅遥感图拍摄于2019年,河道变宽,水清岸绿。
在茅洲河洪桥头社区段左岸,有一块醒目的河长公示牌。作为社区级河段长,洪伟江的名字和省级河长、广东省委书记李希,市级河长、深圳市委书记王伟中等省、市、区、街道河长的名字写在了一起。
民间河长,是深圳河流治理中活跃的另一个社会群体。他们来自各行各业,尽己之力,积极参与,用脚步丈量每一条河流长度,用诚心守护家园里的每一方净水。《碧水流深•绿源微观察(2014-2020年)》记录了“深圳民间河长”们7年来热心参与的深圳治水历程。
下猛药治顽疾。经过4年多攻坚克难,茅洲河焕然一新,越来越有魅力,沿岸产业也在倒逼中升级,经济结构在优化中重塑。
治理后的茅洲河
从啤酒花园出发,沿着茅洲河往下游走,大概大约7、8公里的距离,就到了江碧环境生态产业园。此前这里是茅洲河重金属污染源之一,如今已升级迭代为环保生态产业园。再往前,是全至科技创新园,通过改造升级,吸引众多科技企业进驻,年产值大幅提升。
通过水环境综合整治,茅洲河流域已释放出15平方公里土地,为重大产业项目落地、重要基础设施布局提供了宝贵空间。目前,天安数码城、长江股份等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和上市企业相继入驻,逐步成为片区产业转型发展的“新引擎”。
在大破大立中推进“腾笼换鸟、凤凰涅槃”,经济加速转型升级——治水提质攻坚战开展4年多来,茅洲河流域(深圳侧)共整治散乱污企业4299家,淘汰重污染企业77家,流域经济产业正朝形态更高端、结构更合理、质量效益更好的方向转变。
深圳大手笔,取决大勇气、大决心、大信心,敢闯敢干仍是攻坚克难的法宝。而以人民为中心,是一切胜利的出发点。
水产城境共治,人水和谐共生。
茅洲河畔,绿水青山正在变成金山银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