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正式开市,我国碳市场由此成为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规模最大的市场。
谈碳排放权交易不能不谈碳监测评估体系,只有做好碳排放源的监测,才更有利于碳交易市场的规范发展。那么目前我国的碳监测技术是否成熟?在碳达峰碳中和“双碳”背景下,建设碳监测评估体系为何必要?
近日,由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主办、每日经济新闻特别支持的2021中国生态环境产业高峰论坛在成都举办。论坛期间,河北先河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先河环保”)总裁陈荣强就上述话题接受了《每日经济新闻》(以下简称“NBD”)记者的专访。
先河环保总裁陈荣强
陈荣强表示,“十四五”期间,如何抓住“双碳”目标所带来的科技创新和产业机遇,推动环保产业整体技术创新和产业变革,是环保企业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碳监测评估体系建设恰逢其时
NBD:您如何看待“双碳”背景下,建设碳监测评估体系的必要性?
陈荣强:“十三五”期间,先河环保实现了从环境监测到精细化管控、大数据分析、智慧治理的转型。跨入“十四五”,“双碳”为生态环境产业带来的是一个全新赛道,特别对碳监测评估体系更是如此。
目前国际上有两种监测温室气体排放量的方法:核算法和测量法。核算法的实时性、准确性等需进一步提升,温室气体连续排放监测系统可对二氧化碳排放量直接进行监测,在数据结果的实时性、及时性和准确性上,与核算方法结合起来,可大幅提高政府部门的管理效率。
对政府职能部门而言,通过温室气体监测网可掌握不同区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进行碳排放计量与管理以及制定科学有效的碳达峰规划路径;对企业而言,通过温室气体监测数据可了解碳资产整体情况,及时进行碳交易、能源转型、绿色发展、废物资源化利用等工作,提高管理效率和治理效益。
有了监测数据做支撑,相关评估、预警、管理系统可以更趋完善。因此,为进一步提升温室气体监测与评估能力,实现温室气体的可测量、可报告、可核查,碳监测评估体系建设恰逢其时。
NBD:生态环境部此前明确:到2025年基本建成碳监测评估体系,您认为这会对环境监测类企业带来哪些机遇?
陈荣强:在核算法和测量法这两种监测温室气体排放量的方法当中,核算法是通过活动数据、排放因子计算二氧化碳排放量,由于受不同原料、不同工艺的影响,核算的周期通常为一年,结果的实时性需进一步加强,核算法的准确度也需进一步提升。
而CEMS(连续排放监测系统)对二氧化碳排放量直接进行监测,受原料及工艺局限性较小,在数据结果的实时性、及时性和准确性上,与核算方法结合起来,可大幅提高政府部门的管理效率。
在碳监测评估体系上,生态环境部已经非常积极地进行相关部署,目前已着手在电力、钢铁等十大行业开展碳排放在线监测试点工作,未来温室气体排放的在线监测有可能覆盖重点行业数十万家重点企业,确实对环境监测企业是一个重大的机遇,包括排放源监测、城市环境监测、背景监测等,都有非常好的市场前景。
碳监测对应的质控、计量体系尚待完善
NBD:目前二氧化碳监测技术是否成熟?采取的监测方式是什么?与普通污染物监测相比,面临的难点在哪?
陈荣强:目前二氧化碳监测方法已经比较成熟。
环境气体监测方面,国家已经出台了相关的标准,包括光腔衰荡法、气象色谱法、离轴积分腔法等,目前在国内也已经有了很多应用。
排放源方面,生态环境部出台过用于手工监测的红外吸收法,相关设备也适用于在线监测。红外吸收法是在环境领域应用比较久的方法,这种方法也比较成熟。
与常规大气污染物相比,二氧化碳目前还不算是污染物,它本身在空气中就有一定的浓度,且在稳定的环境中变化较小,因此对于环境中二氧化碳的测量,绝对数据只是其中一个方面,监测数据应该能够体现出很微小的变化趋势,因此对监测设备稳定性和准确性的要求都要高很多。
对于排放源的二氧化碳监测,其结果主要用于排放总量的计算,因此监测数据本身没有超标或不超标一说,但是对监测结果及流量准确性有更高的要求。除监测设备本身外,还需要采样、流量测量等,对于整套系统,对应的质控、计量体系还不太完善,还需要国家出台相关的技术规范和标准,来指导地方和企业开展相关工作。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上线交易正式启动 图片来源:新华社
“十四五”碳监测市场会达到前所未有高度
NBD:您认为,“双碳”目标对环保产业带来哪些影响?
陈荣强:“双碳”目标的推动对整个生态环境产业来讲,机遇与挑战并存。
除了前面提到的碳监测评估体系带来的机遇外,与温室气体监测相关的业务,比如“双碳”之下的森林碳汇监测反演及核算、碳配额交易、碳金融等工作,这些都是“双碳”下衍生出来的新的市场机会。
我们也已经做好了相关监测业务布局,构建了工业源排放监测、无组织碳排放监测、城市温室气体监测、区域及背景监测、碳汇监测等在内的“五级碳监测网络”,支撑各地方政府的温室气体精细化监测与管理。
与此同时,环保企业也面临很多压力。
首先是市场竞争风险,目前很多公司加入碳达峰与碳中和相关的产业中来,包括很多央企国企等,使得市场竞争比较激烈。
其次是公司转型升级面临的挑战,公司布局的产品、技术、服务是否能够适应产业转型带来的要求,污染监测和环境监测需要从单一要素监测向多要素监测转变,新技术能否解决目前新兴市场上用户面临的难点和痛点等。
第三是目前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上线后,相关政策具体细则仍有待进一步推进。
第四是人才是否能够匹配到位,能否满足市场的深度需要等。
目前来看,存量市场与增量市场都需要监测、服务等相关链条的支撑,因此“十四五”温室气体排放相关领域必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碳监测及相关服务市场在“十四五”期间会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碳排放信息披露制度等还需完善
NBD:对于进一步规范碳交易市场,您有什么建议?
陈荣强:国家已经出台很多政策,推动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的达成。在此基础上,可进一步推动更多细化的法律法规,结合国家强有力的监督机制,比如健全配额分配制度、碳排放信息披露制度,完善企业自身碳排放信息的披露,使企业竞争环境更透明公开,充分运用好碳交易市场规则,提高企业减排和绿色节能发展的积极性,进一步助推国家达成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NBD:《关于深化环境监测改革提高环境监测数据质量的意见》指出,环境监测数据质量问题制约了环境管理水平提高。从环境监测仪器生产企业角度,是否有相应的改进措施?
陈荣强:国家高度重视环境监测数据质量,生态环境部“十四五”规划中,强调数据质量“真、准、全”。
碳达峰、碳中和是我国未来一段时间的重点工作,作为环境监测设备生产商,我们也感到身上的责任,温室气体在线监测设备的质量及数据准确性非常重要,这也给监测设备生产、设备运维企业提出更高的要求,仪器厂家需做好技术上的支撑和保障,助力国家“双碳”工作的落实。
先河环保也积极布局了全链条的质控措施,包括运维人员的管理制度,加强集团运营管理改革及技术服务管理升级,应对“十四五”规划更高的要求。
与此同时,我们还依托空气站数据智能管理系统,进一步从机制上推动智慧化、智能化运营管理改革,从诸多方面进行完善,保障监测数据的及时性、准确性、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