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媛媛
“啥低碳?摆地摊的吧!”11年前,李媛媛创建了全国首家低碳行业协会——深圳市绿色低碳科技促进会,并到北京参加展会传播绿色科技。不过那时,身边很多人对于“低碳”这个词感到新鲜,甚至是质疑、嘲讽。如今,绿色低碳观念已深入人心,实现碳中和也成为了国家战略,深圳也已成为国家首批低碳试点城市。
一路走来,她率先倡导绿色经济创新技术,带领协会深入民生、建筑、交通、能源、金融等领域,进社区科普绿色低碳知识,为企业明确低碳发展路径,为地方政府制定碳中和规划,推动城市绿色经济发展。虽然这个过程很长、很曲折,也很难变现,但是她说:“我从未怀疑这个行业的发展方向,要做的就是用心坚持。坚持‘挖渠引水’,就能释放绿色经济活力。”
办协会 摸着石头过河
事实上,早些年国内就有不少环保能源相关的协会,专注绿色低碳的却是空白。李媛媛告诉记者,作为首家行业协会,大多时候只能摸着石头过河。
“光做绿色低碳科普,就花了5年时间!”李媛媛说,成立之初最难的就是观念的传播。为了传播低碳观念,她从社区科普做起,先是带领团队在社区开展绿色低碳科普活动,后是建立低碳示范社区。2014年,李媛媛主持开展罗湖区低碳示范区建设的调研,助力罗湖区打造低碳示范社区。此后,低碳社区工作在南山、福田相继开花。
“很多人不知道你在干嘛,甚至以为你是不务正业。”李媛媛表示,当时不仅民众,很多企业也对“绿色低碳”也缺乏认识。一些会员企业对于相关国家政策也不了解,政策科普成为了她最寻常的工作。
要做就动真格。除了科普,她大力引进国外先进低碳技术,并开始制定低碳行业标准。协会一成立,她就带领团队学习香港、澳门的计算公式,并参考国家、国际标准,制定行业标准。此外,她牵头组织协会与英国CSG碳汇服务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学习引进欧洲先进低碳技术、标准、管理经验和人才,促进深圳低碳经济发展。
建平台 “搭桥”又“引水”
做协会,就是要“搭桥引水”。李媛媛立足深圳,构建起行业企业交流平台,并探索开展高新技术成果转移和产业化,用绿色经济创新技术推动企业创新发展。
从一开始的几家国企发起成立协会,到如今该协会已有会员单位230余家,包括中国广东核电集团有限公司、深圳市能源集团等多家大型能源企业。成立以来,协会共完成会员单位上市辅导2家,为会员企业实现融资5亿元,指导1家会员企业成立政府扶持基金1个,总规模3亿元。
李媛媛透露,影响能源低碳节能领域的企业上市的原因,就是相关指标未达标,而企业对于如何达标,需要专业的方案指导。所以在会员企业的服务中,她特别注重为企业发展做好定位和碳审计工作。经过协会专业技术服务,最终帮助黑碳碳等企业在香港上市。
协会还成功孵化多家高新科技企业,包括:深圳中能云安(深圳)科技有限公司、深圳中能售电有限公司、济南市首家金融领域混改公司——济南金控金融服务外包有限公司等。此外,协会还为多个城市做碳中和规划。目前,正在对佛山市禅城区做调研,帮助制定低碳发展规划。
建体系 跨领域玩破圈
李媛媛一手组建推广的深圳市绿色低碳产业服务体系,也是一个破圈的体系,跨建筑、食品、金融、法律等领域。
此前,建筑空间具有低碳标准,建材的标准却是空白。2015年,李媛媛瞄准构建康居认证体系发力。最终,协会成为全国行业协会中唯一一家绿色建材认证服务机构,推动绿色建材的发展和应用。
在食品领域,她身体力行开展食品安全相关政策研究。2020年,李媛媛参与中国标准化研究院牵头的《食品安全监管的国际趋势与经验借鉴》研究,提出完善我国食品安全监管的政策建议,该课题得到科技部成果登记。
此外,她还构建新型金融服务模式。她培养出20人的金融人才队伍,走访企业,把每个企业的特征提取出来形成打分标准,为银行信贷提供依据,最终打造出中小微企业批量工厂信用融资体系,为49家中小微企业完成9800余万元纯信用贷款申请。
不过,她告诉记者,低碳服务体系建设的成效周期长、变现慢,必须靠长期积累形成大量的底层数据,才能盈利。
做协会多年,李媛媛对于创新最深刻的体会就是难,“要创新服务模式,创新性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更是难上加难。”
深圳商报记者 刘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