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中国网 >  旅游视界 >  正文

南海之舟 丝路逐浪

来源:央视网 时间:2023-01-05 14:32:20

字号

20191119133045_52698.jpg

南海之滨,千年渔港,一座线条优美的船型建筑静静矗立,看大小渔船在琼海潭门出海、回港,一静一动之间,传统与现代融合,历史与未来在此交汇。


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以下简称南海博物馆)由著名建筑师、中国工程院院士何镜堂担纲设计,融合现代美学风格与传统文化元素,取义“丝路逐浪,南海之舟”。


这是一座年轻的国家一级博物馆,2018年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时正式开馆,4年多来累计接待游客170余万人次,现有各类藏品9万多件,包括历代外销文物、南海生物标本、海南历史文物、历代船模等。


行船

华光礁Ⅰ号出水近万件瓷器


跟着地面鱼群游动的光影步入展厅,800多年前南宋海上贸易的繁荣场景呈现在眼前:喧闹的市场,忙碌的港口,往来不绝的商贾,琳琅满目的货物……这一段海上丝路的辉煌过往因潭门渔民的偶然发现重新进入人们的视线——1996年海南琼海潭门渔港的渔民在华光礁环礁内侧作业时发现水下3米处有沉船,这就是南海博物馆“八百年守候”特展的主人公——华光礁Ⅰ号。


南海博物馆副馆长章佩岚介绍,华光礁Ⅰ号沉船出水近万件瓷器,遗物散布面积约1000平方米,呈东西、南北走向,长约38米,最宽处约21米,货船载量之大、货品种类之多令人惊叹。


展厅里复原了华光礁Ⅰ号沉船发现之初的场景:糟朽的船板上如叠罗汉般堆放着大量青白瓷器,有碗、盘、碟、盒、执壶、瓶、军持等。


章佩岚告诉记者,在这近万件瓷器中,粉盒就有2000多件,可见这是当时十分热销的商品,粉盒上的纹饰缤纷多样,有折枝牡丹纹、团花纹、菊瓣纹、六星花卉纹等。


沉船800多年,许多瓷器同珊瑚礁黏结一体,形成了奇特的视觉效果,还有一些古代钱币嵌入珊瑚礁,成为人们所称的“钱山”。


“中国人民在南海的活动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章佩岚说,西汉以来,先民们在南海的航行和生产活动日益增加,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必经的黄金水道。《汉书·地理志》记载,广东徐闻、广西合浦是汉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船只经过南海,驶往印度和斯里兰卡一带,可购得珍珠、琉璃、奇石异物等。


宋代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明显提高,指南针广泛应用于航海,中国商船的远航能力大为增强,海上丝绸之路发展至鼎盛时期。南海海域有诸多宋代沉船遗迹,展柜中陈列着沉船出水的陶瓷器、金属器、玻璃器等,正是外销经济繁荣发展的证明。


经考古队调查,华光礁Ⅰ号沉船残存船体长约17米,宽约7.54米,舷深约3-4米,覆盖面积约180平方米,共发现隔舱11个,排水量不小于60吨。“水密隔舱,龙骨结构,鱼鳞搭接,还有保寿孔,是福建泉州制造远洋木帆船独有的传统做法,这艘船属于典型的福船。”章佩岚指着展柜中一件三系陶罐说,“这里面装的粉盒,还是当年装船时候的样子,但现在已经无法取出了。宋代的远航商船将精美易碎的小件器物放在这样的陶罐中,既能节省空间,又能对小物件起到保护作用。”


出海

“南海天书”与108兄弟公


“自黄山马去劳牛劳向申行驶三更收”,这是南海博物馆展品《更路簿》中的记载。


《更路簿》被称为“南海天书”,是海南渔民根据长期航海和生产实践所记录下来的南海航行手册,用海南话写成,并绘有地图,以手抄本形式流传。此外,民间还流行着口头传承的“更路传”。“更”是航程,“路”则是航向。“自黄山马去劳牛劳向申行驶三更收”,黄山马指的南沙群岛上的太平岛,劳牛劳指的是大现礁,申指的是航向,在顺风顺水的情况下,一更约等于10海里,三更就是30海里,一句话将出发地、目的地、方位、距离等全都说清楚了。


早在汉代,中国先民就在南海航行,并在长期生产实践中发现了南海诸岛。东汉杨孚《异物志》中记载“涨海崎头,水浅而多磁石”。其中的“涨海”,便是中国古人对南海的最早命名。


海南渔民世世代代在南海岛礁生产活动,他们多根据岛礁的地貌、气候、水文、海产、大小、传说等地理特征赋予它们形象化的名称。《更路簿》中有大量根据形状命名的岛礁,西沙群岛中的华光礁、玉琢礁、浪花礁形似一个个箩筐,又因它们距离较近,潭门渔民分别将它们称为“大筐”“二筐”“三筐”。


1974年,考古学家在甘泉岛西北侧发现唐宋居住遗址,发掘出土了大量唐宋时期的陶瓷器和铁刀、铁锥等生产工具以及人们食用后废弃的鸟骨和螺壳。南海博物馆复原了唐宋时期人们在甘泉岛上生产生活的场景。清末广东水师提督李准巡海时发现岛上有淡水井,井水甘甜可用,即称“已得淡水,食之甚甜”,甘泉岛因此得名。


上世纪70年代,考古学家还在西沙群岛的永兴岛、赵述岛、南岛、北岛等9座小岛上发现了多座珊瑚石小庙的遗址和遗迹,庙里供奉的是108兄弟公。展厅里模拟了考古发现的兄弟公庙:小庙由珊瑚石垒成,庙前放置着木雕香炉烛台,神龛旁贴有敬神祈福的对联。


相传,明代海南沿海一带海盗横行,风狂浪险,108名武艺高强的渔民结拜为兄弟,共同对抗海盗、抵御天灾。一天,他们遭遇了罕见的大台风,全部失踪,魂归大海。后来,108兄弟频频显灵拯救在海上遇险的渔民。乡亲们为感激他们的恩德,建祠立牌纪念、祭拜108兄弟公。这个祭海习俗从明代沿袭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


南海博物馆馆长辛礼学说,“108兄弟公崇拜”是南海诸岛独有的信仰,海南琼海、文昌等地的渔民每逢过节和出海前,都要祭拜108兄弟公,通过古老神秘的仪式为远航者祈福,保佑出海渔船平安归航。2009年,祭祀兄弟公出海仪式入选第三批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合作

打造海上丝绸之路文化交流平台


鲸是一种生活在海洋中的大型哺乳动物,形似鱼却非鱼,在日常生活中难得一见。2020年4月,海南北部澄迈县桥头镇岸边搁浅了一头体长近13米的鳀鲸。南海博物馆经多方沟通,取回皮肤和骨骼制成剥制标本和骨骼标本,策划制作了“南海鲸灵——馆藏鲸类标本展”,目前已开放一年有余,成为最吸睛的原创展览之一。


据介绍,建馆以来,南海博物馆共举办展览30个。目前馆内包含2个基本陈列“南海人文历史陈列”“南海自然生态陈列”,还有“八百年守候——西沙华光礁Ⅰ号沉船特展”“探海寻踪——中国水下考古与南海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做海——南海渔家文化展(海南)”“源同流异—馆藏清代外销艺术品展”等5个专题展览。其中,“南海人文历史陈列”获得第十六届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


近年来,南海博物馆与国内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在考古发掘、文物保护、人才培养方面相互借力,打造研究型博物馆,组建出水陶瓷器基因库,创建出水文物保护修复重点实验室。


章佩岚说,建馆之初就设立了“文物保护与修复中心暨南海出水文物保存保护和修复中心”,目前已修复42件出水金属文物、40件出水陶瓷器,延缓了文物本体寿命,构建了安全、稳定、洁净的文物保存环境,还与多家单位合作完成了51件陶瓷文物、18件金属文物、5件馆藏纸质文物和5件馆藏化石标本的保护修复工作。


为打造“活态”博物馆,2019年12月,南海博物馆与南海梦之旅邮轮公司进行文旅深度融合,推出全国首家“海上流动博物馆”。“美丽富饶的南海”“南海识贝——南海海洋贝类专题展”“南海鲸灵——馆藏鲸类标本展”等原创展览走进了学校、军营、乡村、社区。


目前,南海博物馆共开展了563场社会教育活动,研学活动足迹已覆盖海口、三亚、儋州、琼海、澄迈、五指山、昌江等7个市县。


辛礼学说,建设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是海南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举措,旨在展示南海人文历史和自然生态,保护南海文化遗产,促进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文化交流。未来,南海博物馆在对外交流上将做更多探索与创新,努力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


*本作品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上一篇: 甘肃敦煌:花开鸣沙山

下一篇: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