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中国网 >  行业减排 >  正文

我国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全面筑基

来源:中国能源报 时间:2025-07-21 18:18:34

字号

为应对国际碳壁垒挑战、服务“双碳”目标,我国正全力构建覆盖全生命周期的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


在全球绿色贸易规则加速重构背景下,产品碳足迹已成为衡量产业链低碳水平的核心标尺。近年来,基于产品碳足迹的国际贸易政策和市场准入规则频现,为应对国际碳壁垒挑战、服务“双碳”目标,我国正全力构建覆盖全生命周期的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


近日,生态环境部发布《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建设进展报告(2025)》(以下简称《进展报告》),系统梳理碳足迹管理体系建设突破性进展,标志着我国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已从顶层设计走向全面施工。


顶层设计引领碳足迹管理体系建设


我国高度重视碳足迹管理体系建设,将其作为帮助企业应对国际新形势、促进产业链供应链绿色低碳转型、推动“双碳”目标实现的重要政策工具,通过多层次政策筑牢制度根基。


从《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提出制定重点行业和产品温室气体排放标准以及完善低碳产品标准标识制度相关要求,到《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提出推广绿色低碳产品以及探索建立重点产品全生命周期碳足迹标准相关任务,再到多项加强碳足迹管理的政策机制,我国碳足迹管理体系在顶层设计高位推动下蹄疾步稳建设。


2024年5月,我国碳足迹管理体系建设迎来“任务书”和“施工图”——生态环境部联合14部门印发《关于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的实施方案》,明确抓规则标准和因子数据“两大基石”,鼓励地方试点和政策创新、重点行业企业先行先试,指导建立产品碳足迹标识认证、分级管理、信息披露“三项制度”,全国碳足迹管理体系建设迎来良好开局。


《关于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的实施方案》清单式列出22项主要任务,覆盖核算规则、核算因子、标识认证、分级管理、信息披露等产品碳足迹工作全流程以及基础能源、原材料、中间品、制成品等全链条产品,从财政金融、贸易产业、应用场景、政策协同等方面,全方位、多角度为碳足迹工作开展提供支持,同时提出为碳足迹工作提供人才培养、数据质量管控、计量支撑等多层次、多领域保障服务,体现了对碳足迹工作各环节的全覆盖。


生态环境部相关负责人表示,总体看,去年我国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建设取得较大进展,《产品碳足迹核算标准编制工作指引》和《温室气体产品碳足迹量化要求和指南》等国家标准发布,为产品碳足迹标准体系建设提供指引和方向。截至2024年底,发布和研制中的产品碳足迹核算国家标准达70余项,发布细分领域产品碳足迹核算团体标准100余项。


标准与数据共同直击无据可依挑战


通过标准制定与数据库建设,直击碳核算无标可依、缺数可用的痛点。


标准体系覆盖全链条。2024年8月,《温室气体产品碳足迹量化要求和指南》发布,规定了产品碳足迹的研究范围、原则和量化方法等,填补我国产品碳足迹核算通用标准的空白。同年12月,《产品碳足迹核算标准编制工作指引》发布,加快建立统一规范的产品碳足迹核算标准体系,积极推动团标、行标和国标互相衔接、同向发力。


更重要的是,编制重点产品碳足迹核算标准。优先聚焦基础能源、原材料、“新三样”、交通运输等重点领域,组织相关单位编制碳足迹核算标准,持续推动“新三样”、电子信息、基础能源、大宗商品原材料等量大、面广、出口多的重点产品碳足迹国家、行业标准立项和团体标准编制发布,开展船舶制造、交通运输等碳足迹核算标准研制,完成典型船舶产品核算方法检验。组织相关行业企业开展海上油气产品碳足迹核算指南等企业标准研制。根据《进展报告》,截至2024年底,6项产品碳足迹核算国家标准发布,67项碳足迹核算国家标准立项研制,100余项细分领域产品碳足迹核算团体标准发布。


数据库建设破解“因子荒”。今年1月17日,生态环境部、国家统计局、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2023年电力碳足迹因子数据。生态环境部相关负责人表示,该数据发布既是填补国内数据空白、解决企业“燃眉之急”、积极推动我国碳足迹管理和数据国际衔接的迫切需要,又是夯实我国产品碳足迹数据库基础因子数据、顺利开展中下游产品碳足迹核算的重要基础。


同一时期,国家温室气体排放因子数据库第一版正式上线,作为该因子库建设关键模块的“产品碳足迹因子模块”已完成初版设计,为后续进一步开发奠定坚实基础。持续开展煤炭、油气等基础能源和交通运输等领域通用碳足迹因子研究,推动构建上游产品碳足迹因子数据图谱,加快建设国家层面碳足迹因子数据库。建设锂电池、光伏、电子电气等产品碳足迹数据库及核算平台,其中电子电气产品碳足迹背景数据库已纳入6000余条碳足迹背景数据。引导成立汽车绿色低碳标准化研究工作组,指导研究汽车和动力电池产品碳足迹因子数据,积极探索开展农业领域温室气体排放因子测算工作。


探索打通碳足迹管理工作全链条


生态环境部指出,接下来将进一步健全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标准体系,加快研究重点产品碳足迹因子,探索打通产品碳足迹管理工作全链条,加强国际交流,促进碳足迹规则国际认可,持续推进《关于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的实施方案》各项任务落实落地,确保取得工作实效——


夯实规则基础,让碳足迹工作有规可循。进一步健全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标准体系,开展分类指导,推动团标、行标和国标互相衔接、同向发力。按照“急用先行”原则,加快填补重点产品碳足迹核算标准空白,为加快推进我国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建设工作提供标准化支撑。


筑牢数据基础,让碳足迹工作有数可用。加快推进煤电油气等基础能源和钢铁、水泥、石化等原材料以及交通等重点领域产品碳足迹因子研究工作,尽快完成上游产品碳足迹因子数据图谱绘制,推动产业链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持续更新电力碳足迹因子数据并推动国际互认,鼓励地方和行业企业建设碳足迹背景数据库,加快建设国家碳足迹因子数据库,强化碳足迹数据质量控制管理。


加大制度供给,推动碳足迹工作先行先试。推动产品碳标识认证管理办法、认证目录和实施规则研究制定,开展分级管理制度研究和行业应用,推进产品碳足迹纳入信息披露相关政策。鼓励地方、行业企业先行先试,加强碳足迹管理创新,开展碳足迹标识认证,探索打通产品碳足迹管理工作“全链条”。


加强交流合作,促进碳足迹规则国际认可。深化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对话交流、信息共享和能力建设,利用双多边机制加强与欧美等经济体对话交流,借助相关国际组织加强国际合作。逐步推进国内核算标准、因子数据、人员和机构资质等国际认可,积极参与国际标准规则制定,提升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记者 王林)

*本作品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