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中国网 >  生态专题 >  正文

内蒙古碳汇项目开发步入快车道——CCER碳汇项目位列全国第一

来源:人民日报 时间:2025-07-29 15:13:28

字号

记者从内蒙古自治区林草局获悉,7月28日,内蒙古突泉县防护林造林碳汇项目在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注册登记系统及信息平台获得公示,至此,内蒙古在国家CCER碳汇平台公示项目达到9个,位列全国第一位,开发面积居全国第二,碳汇项目开发领跑全国。


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林草碳汇项目开发和碳汇价值转化工作,自治区林草局成立专门机构,深入推行“146”林草碳汇工作模式,夯实林草碳汇能力基础、开拓碳汇价值实现四条路径、构建碳汇可持续发展六大体系,碳汇项目开发多点突破、全面提速,取得了显著成效。


2024年以来,规范推进CCER碳汇项目开发,全区从无到有开发储备造林碳汇项目25个。项目运作模式日趋成熟,各盟市储备工作全面铺开:森工集团一期4个储备项目全面完成公示,进入审定阶段;乌兰察布市创新合作模式,较早实现碳汇项目公示1个;兴安盟以“三统一”模式推进全域开发,储备碳汇项目6个,公示2个;呼伦贝尔市实现2个项目公示,落地全区首个CCER碳汇质押贷款项目,为项目开发注入金融活力。


在做精国标CCER碳汇项目之外,大力推进地方碳汇产品体系建设,着力构建地方碳汇产品标准与交易体系。林草碳普惠交易服务平台已完成技术方案,预计年内完成;开发草原、灌木碳汇项目方法学3个,推动构建内蒙古特色碳汇方法学体系;启动覆盖林草湿荒全类型的碳汇计量监测体系建设,监测范围和技术难度为全国之最;出台计量、管理和试点等相关文件,规范化、系统化推进地方标准的碳汇产品开发交易。包头市建成我区首个碳汇交易服务中心,立足包头服务全区;包头、鄂尔多斯试点开发“碳票”18.4万吨,累计实现交易超过260万元。兴安盟与北京中关村碳汇研究院合作探索GVER(绿色自愿碳减排标准)经济林碳汇项目,推进碳汇产品多元化。


围绕碳中和目标,全区林草碳汇产品应用场景持续拓展,碳汇产品供给能力持续提升,产品类型更加多样,服务途径体系日趋完善。一是打造零碳活动,成功将“十四冬”打造为我国首个“碳中和”冬运会,树立我区大型活动碳中和样板;生态环境厅印发《关于鼓励开展内蒙古自治区大型活动碳中和的实施方案》,扩展碳票、碳普惠等应用场景。二是助力零碳机关,与机关事务局等联合印发《自治区近零碳机关试点建设方案》,发挥各级林草部门作用,服务零碳机关和零碳园区建设。三是营造碳中和林,制定《内蒙古自治区碳中和林管理办法(试行)》,引导企业捐资9150万元用于防沙治沙和营造碳中和林,预计全年营造碳中和林2.5万亩。四是服务生态司法,深化“生态司法+碳汇”机制,累计判罚生态损害案件200余起,实现生态补偿147万元;探索“征占用林地草原碳汇失损补偿机制”,4家企业认购碳票补偿碳汇功能损失。


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结合“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推进扩绿增汇,做大林草“碳库”;开展森林质量精准提升、退耕还林、草畜平衡等,全面提升林草资源质量和碳汇潜力;持续减少森林草原火灾和病虫害受害面积,降低灾害碳排放。据评估,全区林草湿碳储量稳定在105.38亿吨以上,年碳汇量1.19亿吨二氧化碳当量、位居全国第一,林草碳汇产品供给基础不断强化。


自治区林草局创新碳汇价值实现路径,加强优质碳汇产品供给,积极推动“碳库”变“钱库”,2023年以来向市场供给优质碳汇产品167万吨,多途径实现碳汇价值6500多万元。

*本作品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