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中国网 >  热点推荐 >  正文

水生生物资源总体恢复向好 珍稀濒危物种保护依然严峻——专家解读《长江流域水生生物资源及生境状况公报(2024年)》

来源:新华网 时间:2025-08-01 18:59:47

字号

  近日,农业农村部会同水利部、生态环境部、交通运输部联合发布《长江流域水生生物资源及生境状况公报(2024年)》。


  长江禁渔后水生生物资源恢复总体情况怎样?中华鲟等珍稀濒危物种保护现状如何?未来应该如何加强保护?记者1日采访了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研究员庄平等有关专家。


  水生生物资源呈恢复向好态势


  根据公报,2021至2024年,长江流域累计监测到土著鱼类344种,种类数比禁渔前(2017至2020年)增加36种,其中2024年监测到230种,包括重点保护物种15种、经济鱼类43种、其他鱼类172种。


  专家介绍,重点保护物种方面,长江江豚分布范围呈现进一步扩散趋势,斑块分布状况趋于缓解,部分重点保护物种数量上升,新监测到长鳍吻鮈、红唇薄鳅等2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物种。


  经济鱼类方面,四大家鱼、刀鲚等资源逐步恢复,长江中游监利断面四大家鱼卵苗资源量是禁渔前2020年的6.2倍,长江口监测到的刀鲚资源是2020年的9.5倍。首次在宜昌和监利江段发现一定规模的鳤产卵场、在赤水河赤水市江段监测到鳗鲡。


  水生生物多样性方面,完整性指数评价等级稳中有升,相比禁渔前的“无鱼”等级,长江干流、鄱阳湖提升2个等级为“较差”,洞庭湖提升3个等级首次达到“一般”(分为“优、良、一般、较差、差、无鱼”6个等级)。


  当前水生生物资源和多样性仍然处于低位


  一些公众有疑问,部分水域出现鱼类大量聚集,显得“鱼多了”,为何公报反映当前水生生物资源和多样性仍然处于低位?


  对此,专家解释说,所谓的“鱼多了”仅是局部水域的特定现象,不能代表长江流域水生生物多样性已恢复。


  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有三种情况:一是在闸坝、河湾、河口等水域,一些鱼类因洄游、索饵、繁殖等习性驱动,在特定时间会出现聚集。二是在少数封闭型湖泊水库,前期增殖放流或洪水导致养殖逃逸的四大家鱼禁捕后存活率上升,数量增加,个体规格增大,显得“鱼多了”,但它们无法在湖库等静水环境中自然繁殖,不会无序扩展。三是长期投喂引发“驯化效应”。无捕捞威胁环境下,人们长期在局部水域投喂形成稳定食物源,野生鱼对人类活动警惕性降低,长期驻留岸边觅食导致鱼类大量聚集。


  目前,长江天然水域的鱼类资源和多样性仍在缓慢恢复阶段,水生生物完整性指数仍然处于“较差”等级。


  如中华鲟、长江鲟等珍稀濒危旗舰物种保护恢复速度缓慢,还有相当一部分土著鱼保护的关键技术尚未突破。尽管禁渔以来新增监测到36种土著鱼类,但是历史上曾经分布的443种鱼类中,还有99种没有被监测到。


  进一步加强长江珍稀濒危物种保护


  中华鲟、长江鲟、长江江豚是长江的旗舰性物种,也是反映长江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重要指示物种。


  农业农村部持续落实拯救行动计划,取得一定成效。今年已放流97万尾中华鲟,根据监测结果推算,其中361尾超声波标志的个体已有超过60%降河到达长江口,在上海、浙江、江苏等省市多处海域监测到中华鲟分布,野外资源补充成效显著。


  长江江豚局部水域分布范围呈现进一步扩散趋势,斑块分布状况趋于缓解,种群数量呈现出持续稳定的态势。在长江干流和赤水河干流实施长江鲟天然水域产卵场改造与自然繁殖试验,成功监测到繁殖,长江鲟野外种群重建迈出关键一步。


  专家同时表示,当前拦河筑坝、航道整治、挖砂采石等人类活动影响仍然存在,叠加极端气候、低枯水位等因素,珍稀濒危物种种群恢复缓慢,物种生存危机远未解除。中华鲟已连续8年未监测到自然繁殖,2024年到达葛洲坝下的成鱼数量仅为10尾;野外监测到的长江鲟均为人工放流个体;人类活动导致长江江豚死亡偶有发生,长江珍稀濒危物种保护形势依然严峻。


  为加强长江珍稀濒危物种保护,需优化升级珍稀物种拯救行动计划,加大拯救行动措施力度。


  专家认为,下一步,应持续扩大中华鲟人工保种和增殖放流规模;加快推进长江江豚重要栖息水域限航限速,加强极端气候下受困个体应急救护,组织相关省份及时排查清理水下残存网片、鱼线、锚钩等潜在威胁物,减少长江江豚野外种群非正常死亡;深入推进长江鲟产卵场修复和自然繁殖试验,推进恢复种群自我维持能力。(记者古一平、韩佳诺)

*本作品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