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中国网 >  生态专题 >  正文

注意培育零碳竞争力

来源:中国环境APP 时间:2023-02-03 14:21:57

字号

据欧洲理事会官网发布的消息,欧洲理事会和欧洲议会近日达成一项临时协议,确定欧盟碳关税将于2023年10月起正式试运行。英国、美国、加拿大和日本也紧随欧洲提出开展碳税项目。部分行业巨头,如华为、微软为减少碳排放,在供应商标准中明确了环保要求。碳成为新的国际贸易壁垒,也是重要的资源环境生产要素,会重构产业和地区竞争力。作为外向型经济大国,抢抓碳中和红利,提高产业和地区竞争力,培育零碳竞争力等不得、也等不起。

随着碳达峰碳中和国家目标的提出,国内零碳城市、零碳工厂等概念应运而生,零碳竞争力逐渐引起重视并取得一定的发展。不容忽视的是,当前仍然存在产业发展不完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体系不健全和国际话语权弱等问题,制约着零碳竞争力的提高。  

要推进产业体系低碳转型。资源要素已成为生产要素的组成部分,对生产构成了约束,影响着产业高质量发展。以数字化智能化为抓手推动传统产业绿色转型,充分释放数据资源优势,把握高效、低碳、智能的数字化技术发展趋势,加快数据生产要素与传统生产要素的融合,引导传统企业开展数字化升级,优化生产流程、产业结构、环境治理,通过管理减少碳排放。推动能源低碳化转型,增强风电、太阳能光伏发电和核电等绿色电力在能源供给中贡献能力,完善绿色电力市场化交易机制,全面提高能源的绿色化效率,实现全产业链条的低碳化转型,通过能源结构转型减少碳排放。加快碳捕集碳封存技术的研发,降低企业使用减排技术的成本,提高减排技术使用的效益,推动碳捕集碳封存技术的规模化商业化应用,变“废”为宝,通过技术减少碳排放。

扎实推进我国碳排放权市场建设。完善健全的国内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运行机制,有利于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为企业培育零碳竞争力提供激励;也有利于我国掌握与国际就承认国内碳价开展对话的主动权,提高国际碳市场的话语权;更有利于将碳排放交易的收入留在国内,促进碳汇产业发展壮大,夯实碳产业循环发展的基础。从去年7月全国碳市场开启以来,据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全国碳交易”公众号公布,截至2022年11月30日,全国碳交易累计成交2.03亿吨、90.16亿元。我国碳市场虽然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碳市场,但仍然存在制度不健全、数据质量不高、纳入行业范围偏窄、交易方式单一等问题,导致市场参与不积极、市场流动性偏低。推动碳市场交易立法,完善管理运行的规章制度,加强制度保障,明确政策发展方向,坚定行业发展信心;推动碳计量标准制定和应用,加强碳数据质量管理;逐步扩大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管控行业范围,提高碳市场活跃度;加快重启国家自愿减排交易机制,优化碳定价市场化机制,完善市场交易主体激励机制,为培育企业零碳竞争力提供有力支撑。

积极参与国际碳排放标准体系建设。把握国际气候治理结构性转型的机遇,积极参与国际碳排放权体系建设,公平合理划分碳排放的责任和碳排放的权力,争取更多的主动权。关注国际统一碳市场发展,加快完善碳排放监测核查报告制度和标准体系,重视国内标准与国际标准的对接和沟通,加强与国际碳信用的衡量标准、全球碳价的形成以及碳市场的互联互通,参与国际碳市场标准制定,掌握碳市场话语权,提高国际竞争力。

作者: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丁吴勇

*本作品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