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质量强国建设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明确了质量强国建设的形势背景、总体要求、重要举措。我们必须深入实施质量强国战略,力争到2025年,质量强国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到2035年,质量强国建设基础更加牢固,先进质量文化蔚然成风,质量和品牌综合实力达到更高水平。
质量兴则经济兴,质量强则百业强。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质量越来越成为经济、贸易、科技、文化等领域的焦点。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质量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质量强国建设取得历史性成效,显著增强了我国经济的质量优势。也要看到,我国质量水平的提高仍然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必须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培育以技术、标准、品牌、质量、服务等为核心的经济发展新优势,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
质量强国建设,关乎经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加快产品质量提档升级,优化农产品、消费品、工业品供给;提升建设工程品质,打造中国建造升级版;增加优质服务供给,提升生产、生活、公共服务水平……提升质量对产业发展、改善民生、推动贸易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进一步说,质量强国建设为推动经济质量效益型发展夯基固本,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目前,我国经济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全方位建设质量强国,才能为经济发展培育新动能、打造新优势。
1978年,第一次全国“质量月”的主题是“生产优质品光荣、生产劣质品可耻”;2022年全国“质量月”则将“推动质量变革创新 促进质量强国建设”作为主题。这一变化说明:质量是永恒的主题,但质量的内涵不断变化。从价廉物美、真材实料到绿色健康、科技时尚,人们对质量的需求、社会对质量的期待不断提高。与内涵之变相适应,质量提升方式也发生巨变。质量强国建设必须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增强创新动能,树立绿色导向,强化利民惠民,进而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质量既是产出来的,也是管出来的,同时也是市场竞争出来的。一方面,在《纲要》中,“打造中国精品和‘百年老店’”“健全企业首席质量官制度”等内容备受各界关注。这对企业提出更高要求。企业是市场的主体,也是质量提升的主体,在推动新技术、新工艺及创新质量管理理念方法等方面大有可为。另一方面,严把质量关口,必先完善治理。近年来,从完善产品质量法,到健全质量工作责任制,再到成立国家质量强国建设协调推进领导小组,我国不断完善质量治理体系。下一步,要健全以法治为基础、政府为主导、社会各方参与的多元治理机制,疏堵并治、多措并举,凝聚起向质量强国目标发起冲刺的最强合力。
回溯人类社会发展历程,每一次质量领域变革创新都促进了生产技术进步、增进了人民生活品质。千百年前,精美的丝绸、精制的瓷器等中国优质产品就走向世界,促进了文明交流互鉴。近年来,中国基建、中国品牌快速发展,为人民带来福祉;中国制造、中国建造“造船出海”,赢得各国尊重。今天,牢固树立质量第一意识,加强全面质量管理,定能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提供坚实支撑,为推动高质量发展、促进我国经济由大向强转变注入不竭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