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中国网 >  重点要闻 >  正文

像爱护眼睛一样守护好湛江红树林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时间:2025-08-25 10:37:55

字号

在红树林下面的滩涂地上,弹涂鱼时而蠕动、时而跳动;在错综复杂的红树林根系上,招潮蟹四处横行……这是广东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近景。


无人机视角下,大片的红树林形成“海上森林”,小片的红树林星罗棋布,无数只白鹭栖息在红树枝头,偶尔被惊起翩翩飞舞……这是广东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远景。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车在沿海大堤上行驶,大堤一侧这些绿色的大字十分醒目。


2023年4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湛江麻章区湖光镇金牛岛红树林片区,察看红树林长势和周边生态环境。他强调,这片红树林是“国宝”,要像爱护眼睛一样守护好。


20年来,通过生态保护,湛江红树林保护区的鸟类和底栖生物都越来越多,红树林面积也逐渐增大。保护区既是当地群众休闲的好去处,也有外来游客欣赏的好景致,还是当地发展渔业的好场所。


人防技防联防:守住红树林底线


站在红色的观景栈道上,远处是深邃湛蓝的海水,近处是茂密翠绿的红树林,海洋与森林以奇妙的方式融合得“天衣无缝”,构成壮观的美景。


“从1996年开始的几年,沿海地区兴起开发热潮,开发滩涂、盐碱地搞养殖。冬天晚上退潮时,一些不法分子就把钩机开进红树林。那几年,我们白天要走村串户了解群众动向,晚上还要开着巡护车沿着海堤巡逻,几个春节都没有休息。”保护区高桥管理站站长林广旋说。


随着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不断强化,开发热潮不复存在,拼体力、拼精力的红树林保护方式也逐渐被现代化的方式所取代。


经过多年发展,保护区在保护管理方面越来越规范,形成了科学的制度体系。


在严格分区管理的基础上,保护区根据资源分布特点,探索构建了“局—站—点”三级资源管理模式,落实资源管护责任,加大管护力度,优化巡护方案,强化一线巡护力量,护林员从原有的36人增至50人,基本实现全域网格化管理。


“我们采用‘人防+技防’的方式,对保护区红树林进行智慧化监测监管。”保护区管理局局长张苇说。通过优化护林员队伍建设,引入智慧化监管技术,保护区搭建起“天空地”一体化监管体系,形成“高空卫星遥感监测+低空无人机航拍+地面人力巡护和视频监控”的全方位多层次监管。


2020年,保护区开始实施全境无人机航拍,通过对航拍图斑影像叠加、比对分析,及时掌握红树林资源变化、人为活动等情况。


2024年1月开始,无人机全境航拍频次由一年4次进一步提升至每月1次,其中东海、麻章等重点区域航拍频率提高至每月3次,并且引入高频次卫星遥感监测技术,实现对红树林资源的每日航拍,更加及时、精准、细致地掌握资源变化和人为活动情况。


保护区与检察院、法院、公安、海洋综合执法等部门建立了综合保护协作机制,形成协同共治的生态环境和资源司法保护新格局。保护区与法院、检察院、海洋执法大队等联合执法,与湛江红树林派出所联合巡护,与廉江市海洋执法大队、广西山口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高桥镇综合执法大队联合巡逻。


保护区开展了“绿盾行动”“碧海行动”“双百日”等专项行动,严厉打击破坏红树林资源等违法违规行为。两年来,保护区累计巡护里程超过12万公里,制止破坏行为100多起。


2024年1月10日,《湛江市红树林湿地保护条例》公布实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广东省湿地保护条例》《广东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共同构成“国家—省—市—保护区”红树林湿地保护四级制度体系。


监测与修复:涵养红树林湿地生态


红树林是鸟的天堂。在红树林上空翩飞、在浅水中徘徊觅食的不仅是白鹭,还有很多种类的留鸟和候鸟。


“2002年我参加工作的时候,保护区监测到的鸟类是194种,现在是316种。2002年,保护区记录的大型底栖生物数量是133种,现在是210种。同时,通过人工修复和自然修复,以及自然扩散,红树林的面积稳中有升。”张苇介绍。


保护区已连续开展鸟类监测20多年。2016年,保护区成功监测到43只越冬勺嘴鹬,这是我国数量最大的一项勺嘴鹬越冬记录。勺嘴鹬是世界极危物种,全球仅存600余只。2023年,首次在雷州九龙山发现国家重点野生保护鸟类黑脸琵鹭和白琵鹭。2024年,在保护区监测到线尾燕,这是首次在广东境内发现线尾燕。从2024年起,保护区鸟类监测除了种类、数量外,还增加了对栖息地环境和威胁因子的相关调查。


近年来,保护区实施了系列生态修复、资源管护、资源监测等项目,提升红树林保护和管理的精准性和科学性。


保护区对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进行全面调查,监测对象从原来仅有的鸟类拓展至红树林植被、底栖动物、微生物、浮游生物、碳储量等,监测指标不断增加,资源监测体系进一步完善。


保护区与国内外多所高校、科研院所等合作开展科研项目,建立湛江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开展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基础研究及效益评价。


保护区通过实施湿地保护与恢复建设工程项目、广东省红树林科研重点项目等,清除外来入侵物种互花米草、无瓣海桑,并种植秋茄、白骨壤等红树林乡土树种,有效改善了红树林生长环境,提升了红树林湿地生物多样性。


在筑牢防护体系的同时,保护区同步推进系统化生态修复。通过退塘还湿、有害生物防治、科学营造人工林等措施,促进红树林资源加快恢复。2019年以来,保护区共新造红树林约4600亩,封育补植1.4万亩。


2024年,保护区配合湛江市自然资源部门编制《湛江市红树林保护修复规划(2021—2025年)》,开展《红树林保护修复专项行动计划(2020—2025年)》中期评估。


形成合力:共同守护“海上森林”


近年来,保护区建立了红树林宣教中心、雷高宣教馆、高桥红树林自然教育中心等宣教场馆,以及高桥红树林野外自然教育基地,积极开展红树林科普教育活动,并先后建立12所红树林环境教育试点学校、5所湿地实验学校,开展红树林自然保护区环境教育培训。


保护区实施了雷高镇自然教育基地建设及雷州湾鸟类栖息地监测与评估、广东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标准化建设、湛江红树林国际重要湿地科普宣教能力提升等项目,进一步提升金牛岛和雷州片区科普教育基础设施和综合科普服务水平。


保护区与保护国际基金会合作“雷州半岛红树林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项目”,通过社区互助项目,在廉江高桥、雷州附城开展科普活动,提高社区群众的红树林保护意识。


保护区积极吸纳当地社区居民参与调查、巡护、造林等工作,解决社区就业,带动社区发展,还开展养殖技术培训,支持社区基础设施建设。


红树林生态环境越来越好,保护区周边生态旅游越来越红火,曾经的小渔村都变成了宜居、宜业、宜游的和美乡村。


“红树林虽然看着没有那么高大,但形成‘海上森林’后能防风消浪,还能净化海水,是众多鱼虾和鸟类的家园……”在麻章区金牛岛,游客来参观红树林时,世乔村党支部书记许伟宁向游客详细介绍着红树林的概况、生态价值、历史等。


世乔村的其他村民也经常与游客互动,向游客科普红树林相关知识。村民们还自发组建了志愿巡护小组,每周沿着栈道查隐患、守林海。如今,村里的村规民约有一项内容就是“不得破坏红树林”,要求子孙后代也要守护好这片“国宝”。


在保护区管理局的支持下,金牛岛4000平方米空旷简陋的临时停车场被打造成多功能科普广场,兼具停车、科普等功能。停车场到码头道路之间约2000米的空间被改造成红树林科普长廊,安装了安全护栏、宣传牌、水鸟及相关生物雕塑、模拟湿地生态科普点等。


保护区还建设了湛江霞山观海长廊红树林与海洋科普馆,引入全息投影、LED互动屏等智能交互设备,结合虚拟现实(VR)技术打造沉浸式科普空间,吸引游客参观体验。


2024年,保护区举办国际湿地日、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保护红树林生态系统国际日、广本红树林生态体验营、湛江市首届红树林文化节等宣教活动10余场,受教育公众和野外参观访客累计超过10万人次。


湛江红树林保护区是全国面积最大、分布最集中的红树林保护区,总面积超30万亩。这个由16科26种红树植物构成的生态系统,守护着湛江的生态安全,湛江人也像爱护眼睛一样守护着这片红树林。在守护的同时,红树林生态旅游、生态养殖、碳汇交易等产业逐渐发展,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路径不断拓宽,红树林还将变为“金树林”,更加造福于人类。


*本作品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