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日下午,《应对气候变化报告(2023):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以下简称“《报告》”)在北京发布。《报告》由中国社科院生态文明研究所和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联合编写,对2023年全球气候变化总体形势进行了评估,并总结了2023年国际社会在应对气候变化上所作的工作。
在《报告》的发布会上,《报告》的联合主编、中国气象局陈振林局长表示,自然与人类系统正面临着气候变暖带来的严重威胁和挑战,积极采取措施应对气候变化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意愿和紧迫需求,“双碳”战略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要。
“2023年极可能是全球有观测记录以来最暖的一年。2015年至2023年这9年也是有记录以来最暖的9年,未来五年全球平均气温将继续再创新高。今年夏季我国京津冀地区经历了历史罕见的‘23·7’极端暴雨过程,对社会经济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极大影响。”他表示,气候变化问题与人口、粮食、资源、环境、发展等问题交织叠加,气候变化影响与风险的聚集、连锁、放大效应明显;从“全球变暖”到“全球沸腾”,人类面临的气候变化风险挑战愈发严峻。国际社会已日益认识到自然与人类系统正面临着气候变暖带来的严重威胁和挑战,积极采取措施应对气候变化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意愿和紧迫需求。
据《报告》称,我国近年来持续将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作为国家战略,双碳工作取得巨大进展。今年,不仅碳达峰碳中和政策体系和市场机制逐步完善,各地也因地制宜开展了各种积极探索。落实“双碳”目标的工作在良好开局的基础上又取得了新的进展。
《报告》显示,在2023年,我国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不断完善。据不完全统计,2022年和2023年前九个月,我国国家层面出台双碳政策达到120项,主要集中在能源、电力、工业等领域,尤其是明确了通过各种渠道重点支持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今年10月,国家发改委印发《国家碳达峰试点建设方案》,首批试点包括张家口市等25个城市。11月,《甲烷排放控制行动方案》出台,制定了“十四五”和“十五五”期间控制甲烷排放的目标和举措。
在国家“双碳”政策引导下,城市“双碳”行动也取得积极进展。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对189个城市开展的绿色低碳发展评价结果显示,189个城市的绿色低碳发展综合指数平均分上升,低分段城市减少,低碳试点城市继续保持优势,“碳达峰引领型”城市表现最优。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与公众环境研究中心(IPE)开发的中国城市“双碳”指数(CCNI),从气候雄心、低碳状态、排放趋势三个维度对全国110个城市进行评价,110个城市中有68个城市的评价综合得分上升。(白云怡)